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2024-11-29 06:47: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东西方绘画的差异主要在于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具体如下:
1,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2, 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回答(2):

主要有几种说法。
1;中西方不同的绘画媒介,使得中西方绘画的方向发生了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之始祖都是岩画,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媒介的不同。在绘画主要功能是墓葬的时代,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中西方绘画差距的拉大主要是绘画分离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之后。根据这一点,有人提出是当时的绘画媒介使得中西绘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因为在当时,东方的绘画工具主要是毛笔,而西方的绘画工具却是类似小刷子一般的画笔。毛笔长于线条和渲染,而小刷子长于色块的平涂和颜色的混合。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但是解释不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何以在前绘画时期(就是绘画还没有分离成独立艺术的时候)中西绘画已经不尽相同——如果后来的壁画还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解释,那么中西的原始岩画已经呈现不同面貌,这就难以用这类思路解释了。

2,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主流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东方思维方式倾向于概括性、直观性、感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归纳性、分析性、理性。在艺术上则表现为:东方绘画追求的是以画面来传达个人的审美倾向、品位追求以及境界趣味;而西方绘画倾向用画面来分析客观世界(注意:这里要将“分析客观世界”和“描绘客观世界”严格的区别,简单说,前者包括后者,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已)。这种观点比较直接,但是被一些人认为缺乏根本的说服力。因为持此观点的人并没有试图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会发生这样的区别。

3,还有的人试图用自然环境的区别来解释这个问题。大体是说东方自然环境受到大陆性的影像,重视描绘大陆山川的线条;而西方自然环境是海洋性为主,重视描绘海洋的光色变换;这个属于少数派,不过一些见解也可以参考,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不能仅仅用一个观点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