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生平以及爱情史?

主要是爱情史...最好把他老婆是谁都写上....
2024-11-21 21:02: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徐志摩的爱情直至今日都被人所以颂,有人说他痴情,有人说他多情。他最爱的是林徽音

徐志摩20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16岁的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
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就能抓
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
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
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再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
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她最后终于坚
强起来,答应徐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
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
替徐志摩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回国追随林徽音,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
他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这对徐志摩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进退两难的局面
与夹缠不清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
密。林徽音无法淡忘这段感情,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愁绪满怀。

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中,渴望爱
情,因而快速呼应了诗人的热情。徐志摩想把她从封建婚姻中解救出来,开创出
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奋力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

他们相爱,可是多数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与
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
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她一个生命的问号。

不稳定的感情生活,使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乃至为
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来去匆匆的人生———为了赶赴
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
的徐志摩,在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形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上了句点,同
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情感,也因此成为后世不解的悬谜。
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
却依然什么话都没说出。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费了几年力气帮他收集并出版了
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匿在世上。

回答(2):

“我寻求爱情,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一百多年前,一位英国的学者给我们留下了这句话,一百年后又有多少人正如这句话所预言的一样,将生命葬送在糜烂而又永世不能忘记的爱情中。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那个战乱的年代中,就有一位诗人,在如火如荼的爱河中悄然离开了人世。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出戏确偏偏上演在一个外表文质彬彬,内心却柔情似水的诗人身上。徐志摩就是这出戏中的男主角,在三个女人的万般纠缠中享受着,坠落着。
陆小曼,琴棋书画,家学渊源,她的风情仿佛宣纸上洇着的大朵荷花,无人能敌。一个戏子拜在了一个将军的石榴裙下,便成了一个寂寞的小妇人,只得把眼泪藏在心里。遇到志摩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而就是这样不经意的邂逅将二人的命运都改变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胭脂再浓,也经不起湿手帕的润,陆小曼就神魂颠倒般的陷入了这场爱。同样的,一个爱情浪子,为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抛妻弃子来追求,也许也有说不出的寂寞在心头。从此历史上出现了这对夫妇,担着千夫所指的骂名——有妇之夫和一个有夫之妇。与其说两个人的婚姻是一见钟情所得,倒不如说是两个寂寞的人心灵相通,由上天安排的一场结合。因为他们的爱,虽然不被人所赞扬,但是却爱的疯狂爱的坦荡。众人眼中的他们,和两个人的爱到不已相比不过是轻烟一缕。
然而最初的喜欢似乎也并不长久,渐渐地,荷花又开始含苞待放,蠢蠢欲动。因为那是她骨子里的东西,难以消去。也许是曾经的迷茫又涌上了心头,她的眼中又开始迷离地出现卷着浓雾的烟尘,歌舞升平的骄奢淫逸。哪怕是与爱的人一起生活,也阻挡不了这种蔷薇想要攀上枝头的欲望。陆小曼又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麻将的声音充盈在耳边,鸦片的香味弥漫在整个身子里。颓废,妖艳,隔夜的唇印,挡不住裸露的激情与狂野。事实上,这些只不过是她发泄哀愁的一种方式而已罢。在她的心中,爱人才是她要精心守护的一切。我们不能勉强一个天生沉沦的人追求上进,也许那个年代的残酷不允许或许也不可能。
一夜贪欢过后,换来的是疼痛,一切在刹那中改变,二十九岁经历地却是一场孽恋。死去的爱人是否是她十里洋场挥霍无度,撒娇任性与刁蛮的陪葬品?胭脂里的泪,鸦片中的香,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爱来的太突然,消逝的也太突然。
今天我们再去回味这场爱情,心中多了几分理智。透过这场爱情,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给予世人的警醒:没有历练的人生是一种缺憾。

回答(3):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遇难。

回答(4):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1918年在美国 徐的前妻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