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族风俗 来源: www.west-holiday.com 时间:2006-3-22 点击:491 苗族民族风俗 建筑风格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饮食习俗: 饮食因地而异。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等地,以大米为主食,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黔东南地区喜欢吃粑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腌制的“醅菜”。广西大苗山喜欢吃腌制的酸菜、酸肉和酸鱼,喜以酸辣调味。广西隆林喜吃“豆腐霉”和“辣椒骨”。湘西龙山一带则喜欢“油菜汤”。服饰: 黔西北、滇东北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裹绑腿。湘西黔东北一带,妇女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穿裤子,衣袖、裤脚和衣领周围镶有花饰;其他各地妇女大都穿在领短衣,各种长短不一的百褶裙,盛装时还佩戴多种银饰。宗教信仰: 崇拜鬼神。婚恋习俗: 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婚前恋爱自由,通过“游方”、“坐妹”、“坐寨”、“会姑娘”、“踩月亮”等社交形式择偶。过去各地普遍流行“抢婚”习俗。湘西贵州盛行姑舅表优先婚,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转房”、“妻娣妹婚”和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历史文化: 其先民一般被认为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又一说是渊于殷周时代的“髳人”。秦汉时已聚居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史籍中所称的“五溪蛮”或“五陵蛮”中,以后陆续向西迁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局面。该族妇女擅长刺绣、蜡染等。喜爱歌舞,苗歌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还流行斗牛、斗鸟、抛花包、踩鼓、赛马、游方等活动。节日很多,各地不一,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花山节、吃新节、清明节、赶秋节和六月六等。 烤田鲤 特产:融水山高林密,杉木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位。香草、香菇、糯米柚、木材、楠竹、竹板席药材等土特产远销海内外。 油茶(配图):融水的苗、侗、壮各族人民都有吃油茶的习惯。大浪、白云、大年一天三餐都吃,如有亲朋贵宾来到,那就一定用油茶来招待。 烤田鲤(配图):每年秋收时节,苗族人民都要在山坡上进行一次别有风味的烤鲤会餐,这次会餐是为一年的辛勤劳动洗尘,表示庆贺秋收结束,也渴望着明年再夺粮食的更大丰收。苗族亮布 苗族亮布:苗族人都喜欢用石青色的布缝制衣裤,这种布都是自织自染,色泽与一般机织布印染不同,自染布的制作极为讲究:先将织成的白布蒸一次,然后用蓝靛染色,要五染、五洗、五晒,还用鸡蛋清来上两次光,布染好后,还必须把布放在石板上用木棰捶平,一件衣服的布要捶一天。这样,布才平整、结实、光亮。 苗绣:也叫苗族"挑花",是苗族妇女的传统工艺珍品。苗家姑娘刺绣时,先用剪刀把纸剪成花样图案沾贴在底布上,然后用各色丝线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上。图案有百种,多为花、草、虫、鱼、鸟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 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外,广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区也有分布。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