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自己想了很久,都拿不定主意”的成语如下:
1、迟疑不定
【拼音】: chí yí bù dìng
【解释】: 犹言迟疑不决。
【出处】: 《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举例造句】: 迟疑不定的神色就很显然地浮上了杜竹斋的山羊脸儿。
2、迟疑不决
【拼音】: chí yí bù jué
【解释】: 形容拿不定主意。
【出处】: 《宋史·侯益传》:“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举例造句】: 我做了她的俘虏,她反而有点迟疑不决了。
3、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解释】: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举例造句】: 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
4、犹豫不决
【拼音】: yóu yù bù jué
【解释】: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举例造句】: 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5、无所适从
【拼音】: wú suǒ shì cóng
【解释】: 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宋·姚宽《西溪从语》卷上:“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举例造句】: 某书应读某音,敝处未得高明指教,往往读错,以致后学无所适从。
6、六神无主
【拼音】: liù shén wú zhǔ
【解释】: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出处】: 汉·张衡《髑髅赋》:“五内皆还,六神皆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举例造句】: 那里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
7、首鼠两端
【拼音】: shǒu shǔ liǎng duān
【解释】: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举例造句】: 何得首鼠两端,坐待灭亡。
8、踌躇不定
【拼音】: chóu chú bù dìng
【解释】: 犹豫不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9、左右为难
【拼音】: zuǒ yòu wéi nán
【解释】: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出处】: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为难,如何是好!”
【举例造句】: 千思万想,左右为难 。
10、观望不前
【拼音】: guān wàng bù qián
【解释】: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出处】: 《史记·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举例造句】: 接连又得知弟浣密书,教他切勿入朝,入朝必死,他越加恐惧,观望不前。
11、进退两难
【拼音】: jǐn tuì liǎng nán
【解释】: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出处】: 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举例造句】: 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