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从学术角度看,蕨菜是一种有潜在致癌作用的非健康食品。
提到蕨菜,要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那个时候有科学家发现,蕨菜生长茂盛的牧场养的牛,慢性血尿症的发病率明显比普通牧场的牛要高些。结果发现,是因为蕨菜会导致癌症。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才注意到蕨菜的致癌风险。
这个研究一直持续到1983年,日本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蕨菜致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里面含有一种叫“原蕨苷”的天然毒素,这个东西有很强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
经过处理后,蕨菜所含的“原蕨苷”会大大减少。比如嫩叶部分经过浸泡焯水,再加热炒熟以后,原蕨苷的含量差不多会减少50%~90%。而蕨根粉是从野生蕨菜的根里提炼出来的,蕨菜的幼嫩叶部分含的原蕨苷含量大概是根部的10倍左右,所以,吃蕨根粉的风险要小于吃新鲜蕨菜。
/iknow-pic.cdn.bcebos.com/72f082025aafa40f55633f8ca464034f78f0193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2f082025aafa40f55633f8ca464034f78f0193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2f082025aafa40f55633f8ca464034f78f0193d"/>
扩展资料:
另外,为适应恶劣环境,野菜往往“有毒”。蕨菜是一种‘古老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所以人们对它的宽容能到纵容的地步。”
“纯天然”并不能等同于“健康”和“安全”。一些野菜为了适应野外的恶劣环境,在长期的生长繁衍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毒性物质,以抵御外来侵害。有些野菜对某些毒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如香椿可吸附亚硝酸盐。
如果野菜的毒物含量较多,严重可致人死亡。而且现在的野菜大都长在郊区的废弃地。这些废弃地很可能是工业废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野菜的重金属含量也会高。
参考资料来源:
/health.people.com.cn/n1/2017/0320/c14739-29155877.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蕨菜致癌?这不是谣言康康姐:此类野菜尽可能少吃">人民网-蕨菜致癌?这不是谣言康康姐:此类野菜尽可能少吃
/shipin.people.com.cn/n/2015/0803/c85914-27401682.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蕨菜号称“长寿菜”?烹饪不当反致癌">人民网-蕨菜号称“长寿菜”?烹饪不当反致癌
是的,有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 ”
黄曲霉毒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医学家认为,黄曲霉毒很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专家认为人们常食用发酵食品,如豆腐乳、豆瓣酱等等,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如方法不当,容易产生黄曲霉毒。其实是误解了发酵和发霉的区别。
黄曲霉毒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粮、油、花生中,它是黄曲霉及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毒性极强,可致肝癌,由于黄曲霉素是一种热稳定的化学物质,所以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坏。预防措施主要是防霉。但如果食品已霉变产毒,则应采取适当去毒措施:如花生米可用排除霉粒法;大米可用碾轧法及水搓法;植物油可用加碱去毒法等等。
近几年在各大新闻网络媒体上可以说是“提蕨色变”,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日本和韩国是蕨菜消费最大的两个国家,为什么日本人和韩国人就不怕吃蕨菜致癌了呢?作为一位资深外贸人士,通过深入分析蕨菜加工的工艺流程,得出结论:
蕨菜干加工的工艺流程为:新鲜蕨菜采摘—杀青漂烫(100度沸水7~8分钟)—搓揉—晾晒—干制。蕨菜中含有一种叫“原蕨苷”的成分,此种成分是致癌物质,提出蕨菜致癌的专家就是被这种成分感到恐惧,这种成分遇热易挥发,特别是遇沸水时就会流失,所以大家很容易看到,按照此种工艺生产的蕨菜是安全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