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属于古南诏国的一部份,是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诏疆域: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洱海地区是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十赕: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又作矣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古城)、大釐赕(又作史赕,今大理喜州)。
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扩展资料
历史内容:
天宝八年(749年)至天宝十三年(754年),唐南诏间爆发了“天宝战争”,在其后40年的时间内,南诏不断向外发展,拓宽了版图,建立了东接贵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西北与吐蕃的神川(今丽江)为邻,东北达戌州(今四川)宜宾的多民族集合体国家。
南诏后期,权臣擅政,宫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又杀死隆舜的儿子舜化贞及其幼子,并将南诏王室八百人杀死在五华楼下,夺取了南诏政权,号称大长和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理白族自治州
百度百科-南诏
大理国与南诏国在地缘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相承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地缘和文化上的相承,迄今为止的几乎所有研究都把大理国视为南诏国的简单继续。美籍学者查尔斯·巴克斯在其《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中即明确宣称:“在937年,名叫段思平的白蛮官员篡夺了政权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称为大理国。与他直接继承的前代相比较,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是最长的,超过了三百年。所有这些后继的政权(包括长和﹑天兴、义宁﹑大理——引者注) ,其基本的居民与南诏王朝相同,他们的社会风俗﹑经济和文化也是基本相同的。”(林超民译,第188页) 。木芹先生在其《南诏野史会证》“弁言”中亦认为大理国前期与南诏一脉相承,其立论的依据则是二者国号相续﹑行政制度相续以及政区划分相续。而该成果证实,大理国并不似传统学界所认为的只是南诏国的简单继续,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在承继南诏国的基础上发展变异颇多,且不仅仅只发生在大理国后期。例如,尽管大理国后期废二都督﹑六节度而代之以八府﹑四郡﹑四镇——在经济较为发达开化的地区设府,在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郡,而在强邻压境的边夷地区设镇,其下再各领(县级)州郡部甸,这与南诏国的政区划分完全不同。但以相国代清平官为最高行政长官,复加虚衔以明等级俸禄,以及开科取仕之类,则说明职官制度的变化在大理国前期已经发生。撇开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南诏国经济基本上是一种内向型﹑掠夺型经济。而以马匹生产为代表,大理国经济已经有了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较之于南诏国,大理国文化展现出更多的内地因素,其对内地文化的影响亦明显增加(“五花爨弄”的传入内地可以视为一个例子)。云南历史此一时期的进步,很明显,恰恰是体现在类似的发展变异之中。
南诏王皮逻阁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唐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最盛时,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它是奴隶制国家,虽然封建制已经产生,但奴隶制还广泛存在,某些落后地区还停留在氏族制阶段。902年,汉族大臣郑买嗣推翻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大长和”.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南诏亡后,先后又出现过长和、天兴、义宁等过渡性地方政权
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封段誉“金紫光禄大夫检校习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大理国分两个阶段:1.大理国(936-1094)共159年,传14世,中间,权臣杨贞义和高智升先后夺位建国,后因滇东乌蛮37部反对,还段氏王朝。2.后理国(1096-1253年)共157年,传8世,一共传22世,共统治316年。大理国的传位方式不属于父子世袭制,而是兄弟间互传再传到下一代;
是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