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
释义: 答应的声音。
引证: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
译文:是啊!我将要去做官了。
2、唯
释义:叹词,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
引证:战国·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译文: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起来。”曾参答道:“是的。”
3、嗻
释义:旧时仆役对主人或宾客的应诺声,表示“是”之意
引证:现代·舍人《宦海》:早有两三个家人答应了一声嗻,走进来垂手伺候。
译文:早就有两三个家里的仆人应了一声“是”,走进了垂着手在身旁侧后了。
4、喳
释义:指清代仆役对主人的应诺声。
引证:清·刘鹗 《老残游记》:只见那家人连声应道:“喳!喳!”回头就去了。
译文:只见那家的人连声回应着:“是的、是的!”转过身就跑回去了。
5、遵命
释义:谓遵照上级或对方的嘱咐办事。
引证:《红楼梦》第二六回:冯紫英笑道:“这又奇了,你我这些年,那一回有这个道理的?实在不能遵命。”
译文: 冯紫英笑着回答道:“这又奇怪了,我跟你相处这么多年了,什么时候有这个道理了?这件事我真的不能按照你的指示来办。”
1、唯:
解释:应答声,用于对尊长。
引证:《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2、诺:
解释: 答应的声音。
引证: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
译文:“是啊!我将要去做官了。”
3、喳:
释义:指清代仆役对主人的应诺声。
引证:清·刘鹗 《老残游记》:只见那家人连声应道:“喳!喳!”回头就去了。
译文:只见那家的人连声回应着:“是的、是的!”转过身就跑回去了。
4、遵命:
释义:谓遵照上级或对方的嘱咐办事。
引证:《红楼梦》第二六回:冯紫英笑道:“这又奇了,你我这些年,那一回有这个道理的?实在不能遵命。”
译文: 冯紫英笑着回答道:“这又奇怪了,我跟你相处这么多年了,什么时候有这个道理了?这件事我真的不能按照你的指示来办。”
扩展资料
一说起古代人们使用的都是那些表示答应的词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估计都是“喳”和“诺”这两个词。
实际上“喳”这个词只有在清朝时期才会出现,而“喳”这个词语最早源自于蒙古语,是仆役对主人的专属应答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
相比之下更具汉风的“诺”这个词语,则是古人在正式场合的应答词汇。当然这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适用的,“诺”这个词语一般是用来答应地位或辈分于自己相等或者低的人才用的。在史记《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作为两大集团的领袖之间的对话便是以“诺”作为答应词。
而作为晚辈地位或辈分比对方低,那么答应对方则因该用恭敬严肃的感情色彩的“唯”字,成语“唯唯诺诺”也就是这么来的,其代表了诸夏文明严谨的礼仪制度。
(1)是 诺:应答声 。《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
(2)唯 应答声,用于对尊长。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应该不会说"诺","诺"是文言文的写法,不是说法,到汉朝也不可能说"诺",因为口语和文字在古时是分开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出现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在北方民族还没有侵略中国之前,古汉语类似现在的客家话和广州话,日语也保留类似的发音,因此,在春秋战国到汉唐时期"诺"其实就是发客家话和广州话的"系"的发音,类似日本的"嗨",只是日语发音较重。
就算是从发音上分析,用“诺”字,远不可能发出较大的声音,发“系“字因为开头的”哈“音更清晰更有气势,所以很多现代拍的古装戏里用”诺“字就是十分贻笑大方的,而且误导大家了,至于潮汕话里有说”诺“字作为依据就更站不住脚了,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考古学的论证,古汉语的存留是在现在的客家地区与粤语的白话地区,如果因为某些人的喜好而肆意篡改历史的话就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了。
遵命、是、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