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各段段落大意

一段 二段 三段 四段、、、、、八段 谢谢了 都是填空
2025-04-01 01:25: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结构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说明:一般参考书把第三项建议归纳为亲贤远小,原因是佞人佞臣现在很少用,实际上用小更不合适,因为小单独使用,不能表明“小人”——奸臣的意思。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
  说明:画线部分为该段各小层的层意。具体说,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势;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以后各层的主要意思不再另行说明。
  第二层(第2段)
  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
  “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223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
  第三层(第3-5段)
  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
  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接下来,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与先帝以驱驰。”中,再写自己对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
  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
  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

回答(2):

你政 哥 告诉你 1 广开言路 2 严明赏罚 3 内政 4 军政 5 亲贤远 一个单利人 +安 (不知道念什么) 6三顾茅庐 7白帝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