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命题其实是很敏感的问题,因为牵涉到是否将佛教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内容,但是根据师父的开示,“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是邪”,所以要想良好的运用佛法讲周边的边缘产业做好,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重点在于,操盘者是否深谙佛法的义理,如何布局才能够符合信众的需求,这个才是核心。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建议把握以下分寸:
1、宗教归宗教,企业不可以去干涉。也就是说,凡是宗教的管辖范围,尤以寺院为主,企业是不可以干涉和介入的,可以帮助寺院,甚至垫资建设,但是不可以介入寺院法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如果介入了,就会失去在信众中的地位。信仰是超越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灵性所在,是不可以介入任何商业化的元素的。尤其是收门票!
2、人们为信仰而来,祈福、消灾、法事、放生、禅修等等,必然需要更多的消费,寺院只是个修行的场所,显然是不可能满足的,那么势必就要是寺院以外提供诸多消费,这恰恰是信众喜尔乐见的,也是企业的商机所在。
3、信众当中,又有虔信者(真正的居士)、浅信者(虽为居士,但只办理过皈依证,却并未按照佛弟子的标准来修行的人),也有佛教爱好人士、旅游观光人士和文化知识人士,不同类别的信众,其实也牵引出不同消费标准的市场,应对不同的消费群,自然就能衍生不同的市场细分产品,这点很重要。而且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真正消费的主力,并非信众,而是外围人士,也就是对佛教爱好的人士,这点是关键。
——总而言之,熟识佛法,把握“以不争为争,以不得为得”的原则,仍然可以既不违背佛法义理,又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的。禅商并重,“禅”须在前,略多一点,即为佛门广开,行的是正法,走的是正道;“禅”若在后,略少一点,即被商业控制,行的是不如法,走的是邪道;这个分寸,反而是很难把握的,唯一的核心,在于这个开发商和运营商是否为虔信者,还是一个打着借佛敛财的伪装者,这个就很难控制了。以当下的现状而言,一百个开发商,估计真正虔信的人,不会超过1%。这也是末法时代的现状,甚憾之至。
顺其自然,不可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