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反光板,不用担心板打镜片,限制少一些。短法兰距造成入射光线倾斜角度大,边角成像质量会下降
个人理解:后组镜片出射光的“焦距”不同于整只镜头的“焦距”
这是个老问题,看来10年前就有人答过了。但都不在点上。
焦距是固定的。平行光过透镜之后,汇聚在一点上,这个点是焦点,这个点到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法兰距,是从相机卡口到相机底片或CCD/CMOS感光屏的距离。法兰是外来词汇螺纹,水龙头这种,就是螺纹,卡口。
相机镜头一片镜片,n片镜片组合也好,都是模拟出一个凸透镜或者略微不规则和修饰了的凸透镜,光心(透镜的光学中心)在镜头里。
镜头拉到最短,透镜越接近底片,一般是无限远在底片上合焦,这时候光心到底片是一倍焦距多一点点(无限远的成像距离最短)。镜头往长的方向拉,一般是拍摄近处的人或者物体,光心到底片的距离(成像距离)是一倍焦距以上,大概在1点几到1点4或5,看下图。所以,单反法兰距45毫米左右,做50mm的标头,后镜片就很接近一倍焦距,再做大的广角就不容易,因为需要伸进到机身里了,有反光板运动会打到。
刚看了一个文章说的清楚,物体和成像磨砂屏在凸镜的两侧两倍焦距位置上时候,两边是倒立的等大的图像。这个中学物理好像有,具体哪到哪算一倍还是两倍,就先不用关注,反正一定距离上,等大。——这里补充一下,有的微距镜头号称1比1,大概是这个意思。估计正常镜头在这个位置上是不等大的,缩小了,要不都是蜜蜂的头在底片上一样大了。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后,能够成像在凸镜另一边的像就会缩小,咱们的相机底片大小,或者咱们的取景器里看到的,和底片一样大的区域。
咱们要拍摄的人和景色,都在很远,几米开外,几十米,相机的焦距比如说定焦是50毫米焦距。所以物距很大,然后经过凸镜,到达底片CCD,缩小很多倍,凸镜根据焦距,需要把凸镜中心点放在景色和CCD之间的某个合适的位置(找到成像距离、合焦距离)。感受一下下图:
APS画幅,比全画幅的底片小,根据焦距过凸镜,需要大于两倍焦距的更远的地方来成像吗?不是是更小的范围来成像。底片一样大,成像的景色小了,冲洗出来照片比如都是6寸的,感觉APS画幅的比全画幅的放大了,对不对,感觉是拍了更远的地方,其实不是,是把景色的边边去去掉了,然后放大了。
回到问题最后的提问,超光角的焦距(比如20mm)小于法兰距(一般45、6mm),那么其实是镜头造了一个凹凸型透镜,让光心进入到相机内了,然后底片位置还是在一倍到两倍焦距范围内(20-40mm之间),无限远合焦则需要光心到底片是20mm多一丁点,索性按20mm算(那边是无限远,这边是无限接近1个焦距)。记住这里说的【光心】,截一段资料:
这个问题一定要去请教光学设计专家。我凭我的光学知识自己想不出来为什么。“等效”这两个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