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 .92 x 57 毫米子弹)。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以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变换射击方式(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该枪理论射速为 800到900 发/分;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轻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800 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34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各级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
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
但是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它的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
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MG42式7.92mm通用机枪原称为M39/41式标准机枪。1942年德军开始装备该枪,命名为MG42式机枪。它是1939年由德国的格鲁诺博士根据波兰设计图纸研制的。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该枪已生产100万挺。
50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mm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仅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作了些改变。一些原型MG42式7.92mm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mm枪弹。MG42式机枪的另一重要改型枪是MG3式,它的供弹机构不仅使用标准的DM1式弹链,也使用DM6式和美国的M13式弹链。
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mm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mm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mm机枪。
该枪可作轻机枪使用,也可作重机枪使用。作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MG42式机枪广泛采用点焊、铆工艺,结构设计复杂,比较笨重。
至于干吗坦克装MG34而不选择更优秀的MG42 这可能是当时德国设计时所决定的 反正两者性能不差多少 所以他们也觉得没这个必要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