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怎么理解?

2025-04-04 22:00:0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无障碍化建设
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一个具有“无障碍化环境”的城市建设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是残障人士、老人、妇幼、伤病等相对弱势人群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残障人士融入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关爱弱势人群,构筑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无障碍城市,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氛围,成为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城市无障碍化环境”不但方便了老幼、残障人士等相对弱势人群的生活与出行活动,而且对广大普通人群的生活品质提高也有重大的意义。据张院长介绍:在欧美、日韩等一些国家,由于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的较早,各种设施更加完善。在日本有名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有各种完备的无障碍设施,道路与商业设施有清晰明确的指示系统,各道口、电梯不仅设有盲文还有语音提示系统;在日本福冈市的地铁有设计良好的视觉引导系统,无论任何人都能通过图形化的信息,最快地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在香港地铁中也随处可见各种方便乘客使用的无障碍设备,如无障碍卫生间、电梯等。
目前,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已经有不少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如各大商业场所中的卫生间都提供了方便残障人士以及母婴使用的设备;火车站、地铁、飞机场中也设置了方便轮椅的通道和设施;在很多社区内,无障碍坡道已经成为了必备的硬件设施。但从整体来看,我们的城市无障碍化建设程度还未达到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在许多大型的公共空间内,如地铁、商场、医院、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整体化的、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解决方案。今年以来,张院长带领多位博士生和研究生对北京市西城区内的一些医院、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进行了无障碍的调研和设计研究工作。西城区作为北京的无障碍示范区一直对无障碍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张院长介绍说,在这次设计研究中,通过与西城建委以及专家组的密切配合,在设计研究过程中,运用了3个学科来完善无障碍设计:即用工业设计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用视觉传递设计完善标识引导系统;用环境设计来完善公共空间的分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又蕴涵着人本主义的关爱。张院长希望通过西城区的无障碍建设项目能带动整个北京的无障碍设计,把这些设计经验带到更多的城区项目建设中来。
更广义的无障碍设计
针对北京市目前无障碍化建设的现状,张院长提出引进国际先进的无障碍设计理念,把国际上成熟的无障碍建设模式与北京的城市建设相结合。据介绍,新的无障碍设计概念,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广为大众所理解的硬件设施上的无障碍设计,例如为行动不便人士与老幼者设置的高低差异设备、盲道、坡道、扶手等常见的无障碍硬件设施。而广义的无障碍设计概念还包括了:图形化的信息指示;用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各种便捷的服务、人性化的视觉引导系统等软件上的无障碍设计工作。
随着国内外无障碍硬件建设法规的日益完善,在街道和建筑中的硬件无障碍建设上基本都已走向成熟;但在软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针对某一个环境内,综合、总体地考虑软件无障碍设计还不完善。在这次张院长指导的西城区内无障碍设计中,就特别强调了视觉信息的无障碍化研究。比如,在医院里如何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就诊地点,如何更合理地根据医院的环境和患者的需求来分布、传达各科室的信息;在公园里如何通过图形、色彩来引导游人的游览线路,提供给游人公园的信息;在车站如何通过图形化的信息指示来帮助外地、外籍旅客,减少他们出行的困难。这些软件方面的无障碍化建设是进一步加深无障碍化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步骤。特别在奥运建设期间,我们的城市有了飞速的发展,各种非常优秀的硬件设施,如新的地铁线路、各种大型的场馆等都相继完成,而这些高水平的硬件设施内的软件无障碍设计就相对滞后。这次张院长所研究的视觉信息无障碍设计,就是希望能从更深的层次推进北京城市的无障碍化建设。
老龄化社会与通用设计
联合国把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直关注和从事老年人生活形态研究的张乃仁院长,受北京市科委的委托对老年人的生活用品进行专项设计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大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从这一心理出发,张教授提出通过“通用设计”的手法,即产品的设计指向无特定的某一人群,来满足老年人产品市场的需求。产品的设计既满足了无障碍设计的需求,又能适用于大众人群,这种寻求共解、从方便所有人为出发点的设计手法,目前已经成为设计的大趋势。
无障碍设计的广阔前景
北京是一个有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的特大型城市,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随着城市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以及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已经提升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后,北京加快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城市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奥运场馆、大型文化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了把最先进的无障碍设计概念引入城市建设,张院长每次出访国外都要和国际著名的无障碍设计专家取得联系,并带回大量的相关资料。张院长希望把这些设计经验介绍给国内的企业,为他们提供设计的参考和思路,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共场所、更多的企业重视无障碍设计的建设,把中国的无障碍设计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

回答(2):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完成首秀。从文化“硬件”到专业“软件”,这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馆设施硬件的变化,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见证。作为政府在上海文化布局中对舞蹈艺术事业建设的重量级投资,也不仅仅是“大手笔”,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经过四年的期待,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终于闪亮落成。设备先进的舞蹈教室、现代化的舞蹈专业剧场、团校相连的结构布局……它圆了上海几代舞蹈人的世纪之梦,让北京舞界“羡慕嫉妒”,更令世界芭蕾大师连呼“神奇”!

从巨鹿路小洋楼和淮海路弄堂中白俄的芭蕾班,到颖村十号吴晓邦舞蹈研究所和大众殡仪馆楼上戴爱莲的中国乐舞学院;从石门路和虹桥路的上海舞蹈学校到现今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这不仅是上海舞蹈设施硬件的变化,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见证。文化设施“硬件”的建设与专业“软件”的发展关系密切,这次市政府在上海文化布局中对舞蹈的重量级投资,着实是促使上海舞蹈事业发展的大手笔,它将使上海的舞蹈艺术进入腾飞的新时代。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舞蹈中心技艺“硬件”的先进将推动舞蹈艺术精深发展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简称“舞蹈中心”)的先进,不只是外表建筑的气魄和鲜亮,主要是内在布局和设备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为工具的艺术,因此舞蹈设备的人性化、专业化设计不仅是这门艺术的需要,更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比如这次舞蹈教室“弹簧式”地板的设计,有利于每次跳跃落地的缓冲保护。这种对舞者膝盖、脚腕、颈椎的呵护,有利于延长舞者的艺术生命,更是对舞蹈者身心的关怀,能够大大减少职业病带来的伤痛甚至致残。

舞蹈是一门时空艺术,因此舞蹈场地的大小、剧场舞台的布局以及地板的光滑程度都关系到这门艺术的施展。这次舞蹈中心的建造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48间练功房根据不同舞种、不同阶段的艺术水准的需要各司其职、有所侧重、逐一对应。芭蕾舞团和歌舞团的排练厅与舞台大小一致,设备一致,使排练开始就对接演出场地,演员无需走台和适应舞美灯光,缩短了排练和舞台演出的空间距离和艺术距离。更精彩的是纵深和长度足够演员30多个跟头一气呵成的毯子功教室的设计,与原来长度只够翻腾10多个就要折返的练功房相比,演员技巧的提高程度将不言而喻。其他如地下室空间内的空气循环问题,保证了有氧排练;舞蹈中心的剧场坡度刚好适合舞蹈观感,观众能看见演员的脚尖;剧场的座位布局也呈现奇妙设计,千余个座位都是无死角的观赏位置。

由此可见,当文化实施的谋篇布局兼顾城市规划的系统性与艺术门类的专业性,精品力作的诞生就有了沃土。而且,舞蹈中心两团两校“毗邻而居”,为教学、创作和演出创造了“三位一体”的条件,还将为院校和剧团人才资源的互相利用和阶梯式培养舞蹈人才提供范本。

舞蹈中心文化“硬件”的完善将更利于舞蹈素养的提高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建设是市政府对文化设施进行系统规划、专业级定位的体现,这种整座城市的文化全局观立意下的创举,令人叫好。但在某些具体硬件的设置上还缺少对专业整体全面发展的考虑。比如:这次舞蹈中心的建设中主要关注的是技艺“硬件”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硬件”的建设,如果增设一个舞蹈图书馆兼舞蹈博物馆将更有利于舞蹈素养的提高。

舞蹈中心应该是全面体现舞蹈文化的场所,而不只是多个舞蹈机构集中起来的地方。因此,技艺硬件和文化硬件都应兼备。世界上先进国家,如法国国家舞蹈中心、英国拉班舞蹈中心和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都拥有大量舞蹈书籍、期刊、影像资料,并与世界各个表演艺术信息中心、表演艺术博物馆与图书馆联网的舞蹈图书馆兼博物馆。而据笔者所知原上海舞校只有个资料室,舞蹈学院没有独立的图书馆。那么,这次舞蹈中心的建设理应考虑建造一个公用的专业舞蹈图书馆。就像舞蹈技艺的提高需要一流的舞蹈硬件设施那样,舞蹈文化素养的提高、舞蹈创作和研究也需要相应的文化硬件设施来保障。

据说原规划中有所考虑,后因舞蹈学院的加入导致场地不够而取消了。这确实是一个实际的困难,但笔者认为主要的还在于我们对舞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舞蹈在人们的眼中似乎主要是一种身体技艺,文化可有可无。殊不知现在上海(乃至中国)舞蹈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国际芭蕾比赛中暴露的我国舞者创造力不够和表演中模仿多于理解的问题,本次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俄罗斯芭蕾大师伊万·里斯卡提出的优秀舞者应多去美术馆图书馆的建议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意识到舞蹈文化需求的重要,就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开动脑筋,因为现在建筑的综合体设计是能够很好利用和开发空间的。只有拥有先进的技艺硬件,又具备一流的文化硬件才真正称得上世界一流的舞蹈艺术中心。这次的遗憾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以后在建造相应的文化设施时的教训。

舞蹈中心先进的“硬件”应为全面提升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中心先进的专业硬件设施为舞蹈专业的发展、一流舞

回答(3):

城市的硬件就是你可以看的见得,比如学校,交通,医院的建设,,,城市建设的规模等,比较具体,比较形象。软件包括城市的文化,人民的素质等等,比较抽象的

回答(4):

硬件设施:城市的实物的基础设施软件设施:城市的政府的政策、服务;人们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