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己痛苦
这里的痛苦当然指的是心理的感受。或者说是很多种负面感受的一个笼统的说法,比如愤怒、沮丧、悲伤、恐惧、失望、绝望、羞耻、愧疚等等,总之是让我们不舒服、不愉快,非常想要摆脱的情绪体验。
不可避免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各种负面感受,这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承受这些情绪,并且能化解它。但当这些负面感受长期存在,我们也许就会感到痛苦。
如果这种痛苦的感觉已经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那这个痛苦需要想办法解决。
2 自己身边的人痛苦
通常是自己的至亲、密友、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搭档等等。有些情况下,当事人本身并不觉得自己问题很大,给别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比如不觉得自己性格有缺陷,不觉得自己说话难听、不觉得自己喜怒无常是个问题,发泄完情绪自己很爽,但是令身边的人诚惶诚恐。
所以,如果身边的人跟自己相处,长期感到十分不愉快、感到很有负担、或感到很难与其共处,有些亲友会建议其接受治疗。
关系是相互的,关系的另一方感到痛苦,久而久之,当事人也很难不受其影响,于是就一部分又回到了第一种情况,对方的痛苦也造成了当事人一定程度的困扰。这时候可能会希望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善关系。
那问题来了,是否必须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呢?
很多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会寻求心理治疗。他们会尝试很多办法。当其他办法都行不通的时候,只好一试。
心理治疗需要自愿配合的过程,是内在真正想改变的意愿。心理治疗中改变的一条法则就是,谁痛苦,谁改变。只有真正痛苦的那个人才会求变。
但就前面提到的两种情况来看,第一种痛苦自知,为了自己而改变天经地义,相对更容易;第二种,有些当事人自觉没大问题,但身边人很痛苦,通常要比第一种花费更多的力气和时间、以及精力才能开启改变的过程。
因为这一类来访者即使来到治疗师这里,也大多会说是为了伴侣、父母、子女、朋友等等不得已才来,有较为强烈的被迫、被动的感受,这里面透露着不情愿。我们可以因为被迫做出选择、被迫采取行动,但我们却很难把一件被迫的事情做好。
很多被迫接受治疗的来访者状态长期没有变化,即使看起来一切都很配合,但是不改变本身就是对被迫的反抗。
之所以要问是否真的必须心理治疗才能解决,是因为:
首先,我们要知道,心理治疗能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心理治疗的有限在于,它无法直接改变你的外在环境;它无法使你快速变得富有、无法让你从学渣变成学霸、无法让你从羞于和人说话变成社交达人,无法让你的烦恼烟消云散,它甚至无法让你在短时间内不再和家人起冲突…..
它只能作用于人的心理并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即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态度、感受,从而间接的影响和改善一个人与外在世界互动的方式。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也许你会发现你应对困难、忍受挫折的能力提高了一点;你和周围的人、环境相处的融洽了一点;你看问题的角度多元了一点;你的性格更有弹性了一点......
其次,精神分析取向的动力性心理治疗一般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短则几个月,长则经年累月,需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金钱。所以你还得掂量掂量这个痛苦值不值得、究竟需不需要你投入这么多的成本去解决它。你承受它的成本更大还是解决它的成本更大,取决于你的判断。
第三种情况是,自己和身边的亲友都还好,也许也有小小的困扰,但远达不到痛苦的程度。
但是对于自己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等感到好奇,想要更了解自己,或者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想要成长、成熟、变得更好的人,可能会寻求心理治疗。
最后,建议有困惑自己需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或者犹豫自己究竟要不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朋友,最好可以先找心理治疗师初步谈谈你的困扰,把你面临的困境和需求告诉心理治疗师,听听专业的心理治理师对你的处境的评估和判断,最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心理治疗。
即使在百般犹豫纠结之下,你已经开始了心理治疗,也不要紧,只要你需要,随时可以停止。
IPA精神分析师阿林·克莱默·理查兹曾这样回答一位接受培训的心理治疗师的提问,问题是:心理治疗什么时候结束是合适的?
她说,她的理解是,心理治疗之于来访者,就好像我们吃饭,每个人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吃好了,什么时候吃饱了,什么时候不需要再吃了,当你觉得够了,就是合适的停下来的时候。
所以,心理治疗是一个始于自愿、止于自愿的改变过程。我建议,如果你有更省事、省钱、省时、省力的办法,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心理治疗。
(注:明显的自杀、自伤、精神病性等可能需要监护人强制进行治疗干预,以保护患者不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1)生活中遇到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者;
(2)工作压力大,无力承受但又不能自行调节者;
(3)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者;
(4)经受挫折之后,精神一蹶不振者;
(5)过份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者;
(6)在社会往方面,自感有障碍的人(如怯懦、自我封闭等);
(7)婚姻及家庭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指导改善者;
(8)在经历了失恋、离婚、丧偶等情况之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者;
(9)下岗、失业、退休后,心情苦闷、难以自我调整者;
(10)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对此产生心理压力者;
(11)时常厌食或暴食者;
(12)睡眠状态发生改变的初始期;
(13)轻度性心理障碍者。
(14)孕妇的心理状态、行为活动和生活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5)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16)儿童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17)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18)社会适应问题;
(19)性心理知识咨询;
(20)男女社交与早恋等;
(21)青年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2)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问题;
(23)择偶与新婚;
(24)人际关系咨询;
(25)中年及更年期人际冲突、情绪失调、工作及家庭负荷的适应;
(26)家庭结构调整;更年期综合症等;
(27)老年社会角色再适应;
(28)夫妻、两代、祖孙等家庭关系;
(29)身体衰老与心理衰老;
(30)对家庭中的求助者,应如何进行辅导、帮助等问题。
当你出现了下列表现时,不妨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1、 持久的心情低落的状态,常伴焦虑、躯体不适与睡眠障碍;
2、 持续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但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出现的惊恐症状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
3、 对特定的情景、物体或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从而不得不回避或退缩;
4、 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并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常伴有焦虑与恐惧;
5、 过分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分或某一器官异常,尽管临床检查没有客观证据,还坚持认为得了某种疾病,并伴有焦虑不安;
6、以厌食、消瘦、闭经、虚弱为特点的女性心理疾病,大多与追求苗条而盲目节食有关;
7、反复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疾病,暗示性强,多见于女性,往往在明显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
8、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夜惊、梦呓、夜游及梦魇;
9、老年人孤独、恐惧、自卑、多疑、忧郁、失落感等;
10、月经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情绪不稳定、心理紧张、焦虑、恐惧、敏感、多疑等症。
11、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行为不良为特点的儿童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学习成绩差等;
12、4周岁以上反复出现夜间不自主尿床的儿童疾病。
总之,无论什么人,只要在心理方面出现了困惑或障碍,尤其在产生意外事故、精神刺激、心理创伤、人际矛盾的情况下,心理医生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其实什么人都要看心理医生,心理问题分很多种,有时不一定是有问题才去看心理医生!只是心里有不解的事或是不明白的事,也可以找心理医生谈谈!
通常是心理不正常的人 如果遇到困解的事也可以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