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秦属巨鹿郡。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代管。
河间市地处华北平原,盛产多种粮棉瓜果,尤以金丝小枣、天津鸭梨等著名。工业产品种类很多,化工、纺织、电缆均较突出。 近年来,河间已形成了以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建材、花卉、餐具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已有5个跨入国家级先进行列,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市内交通发达、通讯便利。1990年,河间撤县设市,1997年通过国家小康验收。全市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至1998年河间辖7镇13乡,615个行政村,179241户,总人口745557人,人口密度为559人/平方公里,有汉、回、壮、满、蒙古、朝鲜、苗、土家、藏、彝、布依、侗、瑶、白、傣、黎、傈僳、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京族等23个民族,以汉族居多。另有中国籍日本人2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河间逐步发展1980年县委总结并推广了后念祖等大队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全县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革了“大锅饭”的弊端,但仍坚持土地、大型电力设施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仅是改变经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1984年,县委为贯彻好《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培训县乡宣传骨干1100多人,到农村中广泛宣传中央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同时大力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1979年以后,按国家规定,所有企业实行“利改税”,税后自负盈亏,1985年以后县属企业中实行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乡镇、村、联合体、个体一齐上,陆续形成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化纤制品、拉丝模具、食品加工、通讯器材、建筑材料、工艺制品、服装鞋帽、化工仪表、塑料制品等行业。
河间之名始于战国,因处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称瀛洲。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庄)三角中心。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78万。
河间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涌现出许多对我国文明史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 河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东汉张衡曾任河间相,三国时魏国名将张郃官拜征西车骑将军、封鄚侯,宋代名臣包拯作过知州,汉博士河间人毛苌在诗经村传授《诗经》,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流传天下。汉武帝钩夫人,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金元医学家刘完素、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著名作家刘流等均居河间。
河间属环渤海经济区,大北京经济圈内的京津冀中心带。独特的区位优势,宽松的开放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人际资源已成为河间经济腾飞的显著优势。
河间以工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形成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讯器材、轻纺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产业。
河间特产丰富,资源充足。地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总储量巨大。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形成粮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在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