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2024-11-03 05:35: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是想象者本人没有感知过的或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想象是超现实的凭空产生的呢?不是,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一方面,想象中的新形象无论多么离奇、新颖,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他的组成部分。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作者把头脑中人和猴的表象经过加工构思之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典型形象。神话中讲的“妖魔鬼怪”的形象,无非是动物的头加上人的身体变成牛头马面、巨齿獠牙之类,也就是现实中面目可憎、形象可怕的东西。就拿梦(梦也是想象,它是想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来说吧,有时十分荒唐怪诞,很离奇,但梦境仍然是以感知过的事物为“素材”的无次序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先天的聋人,决不会想象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先天的盲人,决不会想象出自然界的美景。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想象表象。可见,想象来自客观现实。

(二)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一般总是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受思想、意图和目的的调节,而个人的需要、动机、思想、意图则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因此,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例如,古代虽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但决不会有星际旅行车站、空中城市的设想;《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武器是九齿耙,唐僧西天取经是步行或骑马,却想象不到现代化的武器和交通工具。可见,想象不能脱离现实。

  (三)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借助想象力产生他所预期的劳动结果的表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想象不仅能够预先产生劳动最终结果的表象,而且能够产生中间产品和制作产品的动作的表象。人借助于这些表象,指导着自己劳动活动的过程。可见,想象是人的劳动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它也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世界上没有原因和现实基础的想象是不存在的,把想象看成“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想象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