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发生在哪里

2024-11-19 11:37: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发生在西溪,为始建于西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而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的地名传说却更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久传不衰。

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

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所以说“董家舍”与董永有关是有一定依据的。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

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西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曹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

扩展资料:

人物文献选自《搜神记》。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

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诗文翻译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在后面。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

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

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负责纺织的仙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永

回答(2):

现在众说纷纭,因为是神话传说也就不好考证,请看如下的所谓证据。
一、《天仙配》董永确有其人 马鞍山欲打造文化品牌
2006年08月10日21时13分   中安在线

  日前,马鞍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冒着高温酷暑,就民间《天仙配》故事发源地一说,实地考察了当涂县丹阳镇黄塘村董山里。

  在丹阳镇董山里,委员们听取了董氏传人的口述和镇文化站考证的情况介绍,看到了存世久远保存完好的《董氏宗谱》。《宗》中供奉着《天仙配》中“路遇”情景,《谱》中确有董氏传人先祖董永其人。董山里附近还有七仙山、七仙庙(已毁)和董永卖身打工的傅家湾村。考察中,委员们对丹阳镇政府前期所做的考证保护工作和设想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即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原则,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让民间故事《天仙配》发源地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要深入考证,加以保护。在深入考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三要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利用《天仙配》故事中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精心打造“七仙女”文化品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董永,西汉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县高苑城古城),自幼丧母,与老父相依为命。

两千年前“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在中国民间长期流传。在许多记载中,以晋人千宝《搜神记》的记载时间最早、最为简洁:“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人们对“董永故事”的“原生地”有种种不同说法。

董永籍贯有“山东博兴”、“江苏东台”、“湖北孝感”、“山西运城”等多种说法。

回答(3):

天柱山

回答(4):

孝感

回答(5):

西溪,为始建于西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而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的地名传说却更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久传不衰。
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所以说“董家舍”与董永有关是有一定依据的。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凤凰池后建有“天女庙”(久废)。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土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西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曹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查看了这个遗迹,建亭其上。当年九月亭建成,坚朴实得宜。亭的梁柱上还雕刻着水藻形的花纹。兴化顾繁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刘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记。日军入侵前,井上还有凉亭,四角凌云,翼然欲飞;井旁石碑上有亭记,日军入侵后,亭毁井存。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一月还清了曹长者的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于“寒窑”,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现为广山镇新生村。
数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一只落河东,一只落河西,落鞋处分别得名“东鞋庄”和“西鞋庄”,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东,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绝别,永无相见之日。后人为怀念善良美丽的七仙女,为井取名“双钗井”,又名“金钗井”;为河取名“辞郎河”。
辞郎河边有个村落,得名“辞郎庄”(今属广山镇)。七仙女别董永凌云而去,后人在河上建“凤升桥”,俗称“南仓桥”(即今牛桥,旧曾为西溪第一桥)旁边建“凌云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难容,她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董永领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头”(今为台南镇杜沈村)。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今属广山镇。
董永死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有砖墙瓦盖四合院十余间,祠内供董永塑像,四时香火不断。院内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为:“汉董孝子讳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为了永久纪念董永,并将当地村庄取名“董家土仑”,后又改为“董贤乡”,现为台南镇“董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