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性的文章!急!

2024-11-08 22:47: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文字:洪恩在线)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
  First Performance on 7 May 1824

  A。MIDI:
  1.Allegro ma non troppo - un poco maestoso 不太快的快板稍带庄严
  2.Molto vivace 活泼的快板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 Andante moderato 如歌的慢板
  4.Finale presto "O Freunde,nicht diese Tone!" 终曲,急板,《欢乐颂》

  B。WMA:

  第四乐章:急板,终曲 ,混声合唱《欢乐颂》(片断);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卡拉扬

  --------------------------------------------------------------------------------

  爱乐天地 | 广州爱乐室内乐团

  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摘自赵鑫珊《贝多芬之魂》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作者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天籁之音 | 音乐赏析

  感受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李近朱 2001-12-12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 ——
  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
  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
  瓦格纳说:“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 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
  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暮之年。那时,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复辟的时代,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也发出向暴君的挑战,他说:“象这样的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加上完全的耳聋,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作曲家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
  此刻,他倍感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
  席勒的词作表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的乌托帮式的理想,也就是让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达到胜利与欢乐。这对终生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史诗般狂热”的贝多芬来说,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理想的节拍。经过近十个年头的酝酿与思索,1823年,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作——《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席勒在1785年写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古典交响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个乐章,作曲家在第一乐章中表达人们在艰苦磨难中的奋斗精神,经过振奋向上的第二乐章和充满抒情沉思的第三乐章,通向最终结论性的第四乐章,在这里,贝多芬用《欢乐颂》作为歌词谱出了亿万人民结成兄弟的时代强音。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一个概括了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著名乐章,它不但综合了前几个乐章的音乐主题,而且深刻地表达出“用痛苦换来欢乐”的悲壮历程。如果说,在前几个乐章中,贝多芬只是用音乐表达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思考,那么,在这个终曲乐章中,作曲家开始向着他终生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了: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惊心动魄的强大序奏揭开了第四乐章沸腾炽热的第一页,这是黑暗与痛苦的最后挣扎,还是人们为争取光明与欢乐的决胜一击?我们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暴风骤雨般的乐句中,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接着,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象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贝多芬原想从这里开始歌唱,但他还是决定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
  接着,贝多芬把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引到这个终曲乐章,唤起人们对艰苦奋斗历程的回忆。在第一乐章主题片段以快板再现时,随即被用威严的大提琴声部奏出的那个变化了的宣叙调主题所打断,贝多芬曾为这段旋律写下这样的歌词:“不,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于是,第二乐章主题便以轻捷的身姿跑过来。但对于这个活跃的主题,英雄巨人轻轻一瞥,说道:“不,也不要这个,这只是开玩笑罢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东西。”于是,大提琴的宣叙调又驱散了戏虐的浪花,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登场了。这个主题刚刚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边,就被推开了:听,大提琴上的宣叙调焦躁地陈述了自己的否定态度:“这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有力的东西”…
  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唤,以及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的探索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这时,从木管声部隐隐传来《欢乐颂》的主题音调…
  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暴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叙调旋律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不要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愉快欢乐的歌吧!”接着,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贝多芬用生命之笔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他用合唱、重唱、独唱,以及多种乐器的变奏手法,充分表达了席勒的伟大诗篇——《欢乐颂》的思想!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生灵都吸吮着欢乐,人不分高低善恶,都循着玫瑰香踪欢乐地求索。”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在瑰丽的的天际飞奔,兄弟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接个吻。兄弟们,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寻找吧!他一定在那儿住。”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

回答(2):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文字:洪恩在线)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
First Performance on 7 May 1824

A。MIDI:
1.Allegro ma non troppo - un poco maestoso 不太快的快板稍带庄严
2.Molto vivace 活泼的快板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 Andante moderato 如歌的慢板
4.Finale presto "O Freunde,nicht diese Tone!" 终曲,急板,《欢乐颂》

B。WMA:

第四乐章:急板,终曲 ,混声合唱《欢乐颂》(片断);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卡拉扬

--------------------------------------------------------------------------------

爱乐天地 | 广州爱乐室内乐团

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摘自赵鑫珊《贝多芬之魂》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作者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天籁之音 | 音乐赏析

感受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李近朱 2001-12-12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 ——
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
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
瓦格纳说:“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 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
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暮之年。那时,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复辟的时代,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也发出向暴君的挑战,他说:“象这样的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加上完全的耳聋,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作曲家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
此刻,他倍感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
席勒的词作表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的乌托帮式的理想,也就是让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达到胜利与欢乐。这对终生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史诗般狂热”的贝多芬来说,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理想的节拍。经过近十个年头的酝酿与思索,1823年,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作——《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席勒在1785年写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古典交响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个乐章,作曲家在第一乐章中表达人们在艰苦磨难中的奋斗精神,经过振奋向上的第二乐章和充满抒情沉思的第三乐章,通向最终结论性的第四乐章,在这里,贝多芬用《欢乐颂》作为歌词谱出了亿万人民结成兄弟的时代强音。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一个概括了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著名乐章,它不但综合了前几个乐章的音乐主题,而且深刻地表达出“用痛苦换来欢乐”的悲壮历程。如果说,在前几个乐章中,贝多芬只是用音乐表达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思考,那么,在这个终曲乐章中,作曲家开始向着他终生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了: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惊心动魄的强大序奏揭开了第四乐章沸腾炽热的第一页,这是黑暗与痛苦的最后挣扎,还是人们为争取光明与欢乐的决胜一击?我们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暴风骤雨般的乐句中,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接着,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象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贝多芬原想从这里开始歌唱,但他还是决定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
接着,贝多芬把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引到这个终曲乐章,唤起人们对艰苦奋斗历程的回忆。在第一乐章主题片段以快板再现时,随即被用威严的大提琴声部奏出的那个变化了的宣叙调主题所打断,贝多芬曾为这段旋律写下这样的歌词:“不,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于是,第二乐章主题便以轻捷的身姿跑过来。但对于这个活跃的主题,英雄巨人轻轻一瞥,说道:“不,也不要这个,这只是开玩笑罢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东西。”于是,大提琴的宣叙调又驱散了戏虐的浪花,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登场了。这个主题刚刚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边,就被推开了:听,大提琴上的宣叙调焦躁地陈述了自己的否定态度:“这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有力的东西”…
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唤,以及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的探索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这时,从木管声部隐隐传来《欢乐颂》的主题音调…
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暴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叙调旋律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不要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愉快欢乐的歌吧!”接着,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贝多芬用生命之笔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他用合唱、重唱、独唱,以及多种乐器的变奏手法,充分表达了席勒的伟大诗篇——《欢乐颂》的思想!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生灵都吸吮着欢乐,人不分高低善恶,都循着玫瑰香踪欢乐地求索。”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在瑰丽的的天际飞奔,兄弟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接个吻。兄弟们,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寻找吧!他一定在那儿住。”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