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概要:我国于80年代就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危险矮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保证条件和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指出,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把保护和全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正式列入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之内。同时,实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识,如何能更好,更有力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呢?这其中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人。人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最大,行之有效的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正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人、自然、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环境生态、结构调整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他
也可能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们的祖先始终活动在环境的极限承载力之内。所以留给我们一个相对稳定的,适宜人居的环境。而近代技术生产力的进步,能源消耗量无限增大,使环境自身再也无法完成自我修复,变得千疮百孔。动植物的灭绝,人类自身遭受的环境破坏的恶果,已让我们提出这一个时髦的名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最早为人们所醒悟到,可上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在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研究学家们由环境和生态问题出发,进而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关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两年后,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理事会期间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说:“可持续发展系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的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又通过了《里约环境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也成为20世纪末最热门的社会性话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环境自我完成的发展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适应性改造过程,联合国人类会议(1972)《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条就明确了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人类即使他的环境的创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人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能够兼顾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又由于环境破坏后产生的恶果往往并不作用与破坏环境者本身,使得保护环境意识相对下降,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保护并不与其自身利益挂钩,故这将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管理方面增加了难度。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想来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太大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只能导致自身利益的受损。中国古代“风水”观中讲究:山清水秀出才俊;险山恶水出贼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人们对环境有一种期望的铲除,希望那悬在半空中的利益会降临本身,这无疑保护了环境,使得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相对稳固的延续了上千年历史。当然,与环境略都市的开发亦时有发生,这其中大抵是受了人为影响或环境自身的影响,如西部的沙漠化,使原来的良田覆盖与黄沙之下,让后人尝尽了风沙的恶果。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时许有迫不得已成分的存在,而现代的对环境破坏的人们则就是为利是从了,前些年来大批关停的小造纸厂们,就视环境污染于不顾,超标污水未经治理情况下的排放,使原本的河水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水生动植物的绝灭丝毫底部的厂主们对利益的追求欲望。同时,污水下渗有影响地下水质量使周围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失衡,造成一方水土的长久性破坏。虽然污染的后果是可怕的,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造纸厂的监管及民众的觉悟以及环境意识是确实有待加强的。人类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该重视如何解决自身矛盾了,不管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使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道德所为还是法律所致。
二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已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激越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生态学角度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的载体物所,是一类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的要素,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的、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从传统生态学观点看,城市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按现代生态学观点,城市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具有某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故又将城市生态系统归结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定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规划工作就是探索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得的空间构形,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城市是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人类的生存已对资源和环境产品的消费为基础。提高资源与环境利用的持续性也就是保持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内在保障。
城市生态规则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可持续发展的统观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观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观
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包括自然和谐、经济效益、社会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与人类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环境隐患的控制,使环境能有进一步改观,当然了这并不等于说治理好了污染就是可持续发展了。可持续发展也是动态的,随着人的认识水平提高逐渐有所改变的过程。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何,我想应是一个全民性的自觉行动,而不只仅仅制定一个治理方案,不过何时与否还得优先瞻性的人们多费心力了。
杨士弘在《城市生态环境学》中提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妨取来一读:
1. 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
2. 发展的量与质相统一的原则
3. 尊重自然的原则
4. 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但这些原则是不能解决千差万别的城市问题的,人们对于城市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故现在的观点正确并不代表以后的成立,城市是一个需要外部环境支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在规划中也应该将其还原到整个生态环境中,通盘考虑,以减少其失之偏颇之处。
三 生态环境中的人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之子。海明威说得好:“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但我们还要谨记的事,自然可以被践踏,但不会被征服。环境孕育着我们人类的未来,我们人类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应特别重视人对环境的态度或人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有它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对环境的态度在历史的上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环境崇拜或图腾崇拜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第三阶段:强调人定胜天
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我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全人类必须共同走可持续发展这一条康庄大道,必须使广大群众心里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而正确的生态意识不可自发的产生,必须有效的加以引导,才能使生态意识指导社会行动。就要花大力气倡导生态道德伦理,开展全民的终身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
四 结语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标志着人们对于人类发展的历程必须作全方位思考,从而寻求一种发展模式:一种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一种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得新模式,一种不仅为本代人的繁荣而且为世世代代的长期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人类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贯彻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城市神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杨志峰等著 科学出版社2004
2 《城市生态环境学》 杨士弘等著 科学出版社2003
3 《可持续发展论》 张坤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人·自然·可持续发展》 王维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城市的迷惑与醒悟》 周纪纶等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 《环境与人》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7 《城市环境生态学》 戴天兴著
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程》潭仁杰 金其镛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怎么又是这样囊括的问题 详细地说可能10000页的论文也论述不清。
大致上的解释吧
从理论上 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从实践上 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双赢为前提,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