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进行了几次土地革命?内容什么?在什么时期?历史依据?

2024-11-06 03:38:4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国历史上,一共进行过六次土地革命。因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每次土地改革的内容偏重、程度也不同,但总趋势都是历史的进步。

回答(2):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有一个原则的修正,就是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公共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它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并实行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实行这个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其标志是1946年5月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彻底的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这些路线、方针、政策限度地团结和争取了农村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代表着中国农村多数人的利益,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回答(3):

我认为有三次,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从1922年国共合作到1927年合作破裂,扶助农工,各地掀起了农民运动;1927年到1937年,红色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1946年到1953年,消灭地主与富农

回答(4):

(2013·新课标)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是针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批评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阐明了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1930年6月11日,党中央提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得胜利”的设想。
1930年8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宣告成立,邓演达当选为总干事。在政治上,主张“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平民政权;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在军事上,策动反蒋活动。
……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