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创新能力是指完成创新工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好奇心,对新事物感兴趣,不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创新的欲望,尝试去做一些对自己是新的,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情,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新意识要贯穿数学教育始终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天性,他们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他们对一切都感新鲜、富于想象。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利用最优、最佳、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做题,学生做一些习题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过多的、盲目的、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的习题训练,不仅束缚了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日常每一节课都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意思。我们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从这个方面想,你想到什么”;看到这个条件,你想到什么”。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的习题:一个新建的游泳池长50m,长是宽的2倍,深2.5m。现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学生通过读问题:“一共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马上明白这是求游泳池的表面积。学生通过读条件:“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知道这是求游泳池的左右面、前后面、下面。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式子:
50÷2=25(m)
50×25+25×2.5×2+50×2.5×2
这时,我追问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呢?”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的式子和需要同时左右面、前后面。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50×25+(25×2.5+50×2.5)×2
左右面、前后面需要计算2次,所以我们把计算的式子放在括号内,括号外再乘以2,表示计算2次。
学生在我的不断追问下,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利用已学的乘法分配率,把计算和解题思维达到最优法。
二、从“分析与解决问题”到“发现提出问题”
数学新课标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新课标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强调“发现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就是重视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预习完之后尝试完成书本的习题并且根据本节课,你有什么困惑?请提出一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商的不变规律和分数的意义的基础知识,自学本节课困难不大。第二天上课时,有2个学生提出了两条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能不能同时乘以一个小数,而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问题2: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而数学大小不变呢?
2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解决我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我做补充。虽然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我上课时提醒学生围绕本课的重点提出有价值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好地培养,培养了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创新意思,会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在此类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猜想等多样性的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为日后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一线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时时培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种下创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