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的概念综述

2025-04-13 15:37: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两晋十六国简介【词目】 两晋十六国 【英文名称】 W. & E.Jin &16 countries 【拼音】 liǎng jìn shí liù guó 【主要民族】 汉族、匈奴、鲜卑族、羯、氐、羌族 【开场标志】 司马炎称帝 【时代旋律】 中原逐鹿 ,南北对峙,坞壁落箨 ,民族融合 【高潮剧目】 衣冠南渡、中流击楫、绝地反击、淝水之战 【后续历史】南北朝 【谢幕标志】刘寄奴篡晋   【五德历运】 火汉;火蜀汉、土曹魏、土孙吴;金晋;水前赵、水后赵;木前秦、木前燕;火后秦、火后燕;土北魏 【时代特色】 胡汉分治、北府军制、侨置制度、土断政策、九品中正制 将“两晋十六国”拆成“两晋”和“十六国”二词。“两晋”即晋代,东晋、西晋之泛称,所以“两晋”时期是265年~420年。这种说法道理很容易理解。
“十六国”的时间由来
《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所撰的一部记述成汉、大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16个国家兴亡历史的(断代史)书,其记载的时间换算成公历的话,应该是304年~439年。若依照“春秋”指代《春秋》一书所记载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惯例,我们也可用“十六国春秋”指代《十六国春秋》一书所记载的那个时期,即“十六国春秋”特指304年~439年这个时期。
本篇的“十六国”是“十六国春秋”的简称。根据上面,换言之,“十六国”指代304年~439年这个特定时期。这样便有了“十六国”的具体时间段了。 另外依据“三国”说法——用书中所记载的几个国家来指代某段特定时期——亦可佐证该说。这两段时期内,对于某国的人物表述也雷同,如三国时期蜀国人(文学家)、十六国时期前燕人(军事家)。
外界、学术界对这个时期也有诸多称法,诸如“五胡十六国”(内迁之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等,不一而足亦不置可否。细思之下,应该说“十六国春秋”时期一说较之相对客观点,不易产生歧义。
“两晋十六国”的假设
“两晋”时期是265年-420年,“十六国”时期是304年~439年,那么“两晋十六国”时期怎么算呢?
我们想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南北朝”这两个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包括“曹魏”时期(220-265)、“两晋”时期(265-420)以及“南北朝”时期(420-589),联系所讨论的“两晋十六国”,我们是否可以用“两晋十六国”替代“两晋”呢?如果把“两晋十六国”替代“两晋”,即把“两晋十六国”时期等同于“两晋”时期,这样一来“两晋十六国”一说就能与“曹魏”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在时间上形成无缝连接,成为“魏晋南北朝”新的内涵(包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肯定,尤其是“五胡”政权的肯定)。有人会问把“两晋”概念偷换成“两晋十六国”意义何在呢,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不然,“两晋十六国”比“两晋”更好。
其一,“两晋”是一个颇具政治色彩的国家主体或时间段。以“谢安”和“王猛”为例,你可以说“谢安”是“东晋”人或“晋代”人,而“王猛”的朝代归类就困难了,虽和“谢安”同一时期,但无法归在“晋代”里,你可以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人或“前秦”人,但是这样说不具有普遍性,不熟悉历史的人根本不知道“王猛”原来是和“谢安”同时代的人。那么“两晋十六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试将其模糊说成“两晋十六国”时期人或“两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人,这样一般人就知道“王猛”所处的时间了。其二,“两晋十六国”一说与“南北朝”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很笼统的,将南北政权相对独立存在的时期混为一说,可谓有例可循。其三,“两晋十六国”一说是今人对封建历史观的批判、重新审视,是对我国古代华夏大家庭的充分肯定,这符合马克思历史观。以前将其割裂为“两晋”和“十六国”是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该肯定南北双方的功过是非,不要觉得司马晋的做法都是对的,他毕竟代表封建家族的利益。其四,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还能理清历史的脉络,便于研究“坞壁林立”广泛的现象。其五,即政治为我所用,历史观反映政治,北魏驳斥十六国诸政权,那么以今之民族政策、今之华族,当一以待之,一碗水端正。其六,”两晋“置前,以晋为主脑,暗示该时期仍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司马氏建立的“两晋”为主体和主要研究对象。缺点:笼统、缺乏针对性以及概念本身的复杂化,过于淡化朝代与国的观念。
通过上面的论述表明“两晋十六国”相比“两晋”有一定借鉴意义、意涵深远,可作为两晋意义的衍展。其次,所假定的“两晋十六国”和“两晋”时间的(265年-420年)一致性也成立。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但“十六国”时期是公元304年~公元439年,既不包含于“两晋十六国”,也不包含它,化解该矛盾可借鉴既有之经验。“南北朝”和“隋朝”在时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但不妨碍南北朝包含“隋朝”的初期(即未统一的隋国政权),由此用“两晋十六国”来统称“两晋”和“十六国”2段时期便有据可循了,特指“十六国”中前期。【注:将“十六国春秋”末期政权(421-439)归南北朝的研究对象】
概念的含义
“两晋十六国”(时期)是晋国政权的“两晋”时期、非晋国政权的“十六国春秋”中前期(止于420年)的合谓,时间是265年~420年,凡156年的历史。主要讲述了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汉人南渡、五胡的崛起与衰亡、“坞壁林立”以及东晋的取代。 晋国方面:灭蜀之后,272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一年乃成;二王当政,反对伐吴者占主流,其中王衍以清谈自居,无尺寸建功之心,如大臣山涛所言:“自古以来如果不是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现在放过吴国留作外患,不也很好吗?”唯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晋武帝灭吴的想法一致。公元272年9月,东吴西陵督步阐降晋,晋廷兵分三路接应步阐,陆抗沉着应对,于江陵退敌继而收复西陵重地。西陵战后晋朝羊祜采用约期而战、处之以礼的攻心战,而陆抗以礼相还识破计谋,此事一时成为美谈。276年,羊祜上书伐吴,因朝臣反对而无果。278年,羊祜病危,举荐杜预,继任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279年,杜预不断的上表伐吴,在前两道奏本没有批复之后,杜预第三次上表曰:“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写到这里,史书上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场景,载“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于是,晋武帝终于采纳决心伐吴。也许,杜预这道上疏的言外之意是,提醒司马炎要给自己身边一向阻挠伐吴的重臣也分些好处。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伐吴最大的反对派贾充,反被授予符节、黄钺和大都督的职务,率领中军驻扎在襄阳,在名义上负责各路伐吴军队的总调度。灭吴后王濬因在未得到王浑授意下抢先攻入城内接受招降事宜,于是冒功的王浑参劾王濬谋反罪名等,幸好宽容大度的司马炎(擅打太极拳),在二王争功的问题上,他既绝不追究王濬,也不指责王浑诬陷,大家一概升官,避免作邓艾第二。同时,晋武帝下诏,吴国州牧、郡守以下的地方官员,一概不予更换,吴地素有名望的人士,都根据才能安排官职。将吏随孙皓渡江者,免除十年赋役,百姓则免除二十年。
唐代张说(yuè)过王濬墓作诗云: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有策擒吴嚭(p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吴国方面:吴国孙皓性情暴戾,自264年登基后,奸佞邀宠,肆意残杀忠良祸及子孙,动辄剜目剥皮、凌迟焚骨,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军民涣散。军事上,公元272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强建平守备。陆抗于274年弥留之际上疏指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而孙皓自恃长江天堑屏障,置之不理。此时,吴国国力早已衰退,镇守西境的名将这些年来又大多谢世,接任少年人的能力与威信都难以御敌。
渡江灭吴战(晋灭吴之战)
279年11月,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20万人,分6路进攻吴国: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2.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向江西,出横江渡口进军;3.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方向进军;4.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5.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6.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7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吴国尚有兵力20万人,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280年2月,晋军攻克武昌;吴国丞相张悌中诈降计,与沈莹、孙震共三人战殁殉国。5月,王濬水军继续沿江东下驶抵建业,孙皓大惧,衔璧舆榇(chèn)降晋。至此,晋军连克东吴4州43郡,降服吴军23万,孙吴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灭吴君臣:羊祜、杜预、王濬、张华及司马炎 1、汉民族的“两晋”政权势力
存在时间:265年西晋建立—420年东晋灭亡。
“两晋”势力包括西晋时的司马氏政权势力和南渡后的东晋势力。西晋(265年—316年),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东晋(316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形成特殊的统治形式。由于均代表司马氏政权,于是把西晋、东晋这两个时期合称为“两晋”或统称为晋代。
2、16国为主的政权势力
存在时间:304年李雄称成都王(或刘渊称汉王)—439年北凉灭亡。
◆以383年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时期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①成汉、②(汉)前赵、③后赵、④前燕、⑤前秦、⑥前凉。拓跋部的代国和冉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⑦后燕、⑧后秦、⑨西秦、⑩后凉、⑾南凉、⑿南燕、⒀西凉、⒁北凉、⒂大夏、⒃北燕。西燕、北魏、翟魏和谯蜀也不在十六国之列。
【成汉、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
◆◆十六国史也可分三大阶段:一、刘汉、前赵和后赵的交替(304-352);二、前秦、前燕的对立,及前秦统一北方(352-383);三、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瓦解,北魏的崛起(383-439)。
3、游离的坞壁组织势力
存在时间:实际上贯穿整个两晋十六国时期,并继续向后推移。
坞壁组织独立自治,有时又接受以上胡夏势力的监管、册封。
4、新生代力量的势力 拓跋部鲜卑建立的代国和强力崛起的早期(土德)北魏政权,志在结束北方大国间的战乱,雄霸北方、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