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为何要留三分?

2024-11-15 04:22: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说那些称颂于世的名著、经典等等,光是流传于民间的谚语、俗语就已经饱含了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即使已经过去了几百上千年,这些由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而得的经验,依然对后世子孙的为人处世有着警示和点拨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其中的一句: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

聪明是个好东西,谁不想父母把自己生的聪明些。这样,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能轻松面对,不至于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学不好。

可是,老辈人却另有他们的一番看法,聪明虽好,却也不能过于聪明了,否则后世子孙的日子可能就不好过了。

俗语说“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这“七分”和“三分”,倒并不是说不多不少,正好三七开,而是一个概数。意思是说你得把你那聪明藏起一点,别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

做人不可锋芒太露,这样的人往往会遭人妒忌,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过于聪明的人,总是精明刻薄,工于算记。虽说,不会吃眼前亏,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因为把周围的人都给算计了个遍,也就没有什么朋友了,一旦失势,就会失道寡助。

如果子孙没有自己的那份能耐,又因为自己给断了人缘,或者是结了仇,那这些不利因素就会延续到儿孙身上,正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所谓是“父债子还”,儿孙的生活过得自然就不如意了。

所以呢,做人别太聪明,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心知肚明就行了。老人不都说了吗,吃亏是福,有时候,装点傻,吃点亏,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是吗?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自身的聪明虽可以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拙藏锋,或是装傻充愣,但这藏起来的聪明劲儿又如何能够传给子孙呢?

打个比方吧!现在很多父母在学习上总喜欢对孩子大包大揽,总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总会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旗帜,全权替他们做决定。从小到大,孩子上什么学校,学什么兴趣,参加什么培训,高考填什么志愿,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全都一一给孩子规定好。

而这些孩子呢,全然没了自己的喜好,也没了思考能力,更没有自己的主见,就算学习成绩好,那也大多是个书呆子。在象牙塔里还行,可是一旦步入社会后,往往就难以适应了。那些用尽聪明的父母,越是想让他们的儿女能出人头地,能超越自己,反而越是事与愿违。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也该多给他们亲自体会的机会,除了学习,还应该多一些社会实践。真正聪明的父母都知道,即使自己能力再好,再聪明,这些都无法像一件东西一样的传给儿孙。要想他们能够青出于蓝,那就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面前,示弱藏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如果父母什么都替他们包揽了,他们的惰性就会越来越强。即使家大业大,一旦父母不在了,儿孙就很有可能守不住家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家中父母过于精明强势的人家,儿女往往都会比较平庸。因为从小到大,都有父母替他们做打算,而他们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可一旦没了父母的庇护,生活一下子就乱了套了。

所以说呀,做人不能太聪明。“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老辈人的话不可不听。

回答(2):

这句话来自民间,古时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但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聪明绝顶的人都会有一个傻白呆的儿孙。所以要留三分给儿孙。

回答(3):

在中国有很多古训,像知足者常乐,人生难得糊涂,更有聪明反被聪明误,凡事不可做太满,留有余地才不至于自己做事的太绝对,也有很多比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处人为事之道,人生有很多无奈,看透别说透,说透不是,好朋友面壁思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人生苦短。

回答(4):

因为不要太聪明了,要给儿孙积福,儿孙有他们的路要走,作为老人不用太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