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024-11-19 00:24: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以“是属于虚词,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词按照语法功能的区别,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就是 与“实词”相对的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汉语的虚词是封闭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掌握汉语几百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1.表示程度,2.表示范围,3.表示情绪,4.表示时间频率,5.表示否定的意义。副词除了不,没有,当然以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副词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有的副词能和连词合用。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实词是开放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实词五万多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了九万多条,就一般常用的词来说,大约也在二万五千左右。虚词的数目则要少得多,就现代汉语里的虚词来说,大约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左右。

虚词数量虽少,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骨头、毛发,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因为虚词的运用往往会牵涉到整个句子的结构,影响到整个句子的意思。我们要是把某些个实词(如“桌子”“馒头”“电灯”)取消掉,对我们说话当然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至少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可是我们如果把现代汉语里的“的、了、吧、不、也、吗、呢”去掉了,那影响可就大了,就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在汉语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像“的”“了”,它们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5%,这是任何一个实词没法相比的。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语里那种粘附形式。这样,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因此,我们汉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外族人要学习汉语,不能不重视虚词的运用。

回答(2):

文言文中“以”作为介词的用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