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起码也是正一品大官,怎么会是仅仅是正三品呢?
这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
古代(汉代开始)是品(行政级别)和秩(待遇级别)分开的:品是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官阶和行政权力;秩是待遇级别,相当于现在公务员品级——原则上是品秩协调的,但也有个别情况例外,例如:官员犯错,但所犯的只是一时疏忽的且不构成重大影响的错误,那就降秩——可能是一定期限或终身。举例如:县令饮醉酒后在大街上游荡,不能算行政错误,但是却“有失官体”,那他就可以保留县令正五品的官位,但秩就要由原本的县级待遇下降到镇级或稍高于镇级低于县级。还有个别不构成升迁的特殊功绩,可以升秩不升品:抗洪是每个县令应该做的分内事,但如果某个县令今年预测到会发生洪水,及时做好了一切准备,结果洪水来时人员伤亡降到了最低点——分内事,但做得出色,于是他就可能获得一定期限或终身的升秩以资奖励!品和秩分开,有助于惩戒和奖励特殊情况,可以科学而弹性地协调很多矛盾,是统治者们经过长期探索而得出的管理制度——武则天时期,由于中央集权,所以朝中大员出现爵位和官品都要区分——把原来的官位等于行政权力,调整为官位与行政权力再拆分——这样是为了可以更有效的分散权力,加强中央控制!至于谁是一品、二品,在下手头没有资料,你等下,看看有没有人能答你啦!
希望对你有帮助:官名。秦始置,为尚书的为首之官。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置尚书五人,其中一人为仆射,东汉置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以尚书仆射为其副职。献帝时分设左、右仆射,历代沿置。东汉秩仅六百石,东汉时职权已重,禄秩仍旧。魏、晋后,尚书令、尚书仆射号为“朝端”、“朝右”,居宰相之任,成为贵官。隋时,已建尚书省及六部。唐初,因尚书令曾为李世民所任,其后避讳而不置,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即为宰相。后非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另有敕语者,不任宰相之职。高宗时一度改称左右匡政,武则天改称文昌左右相,玄宗开元时曾改称左右丞相。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宋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为宰相。政和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靖康时仍称仆射。南宋乾道八年(1172)改为左右丞相。名称屡变,然其为真宰相均同。宋以后无仆射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