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当时满洲贵族多通晓蒙古文,以及政治军事上争取蒙古各部的支持的考虑。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始建之初各宫殿的匾额上自然是只有汉字一种文字。
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清朝定都北京,对于紫禁城的匾额改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主要是当时满洲贵族多通晓蒙古文,以及政治军事上争取蒙古各部的支持的考虑。
1657年2月7日,顺治皇帝颁旨:“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只书满汉字”。之后逐渐取消了皇宫匾额上的蒙古文字。
扩展资料
故宫的建筑规模:
北京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
太和殿这块门匾上是满汉双文,不是蒙语。满文是仿照蒙古文造的,所以满文看起来比较像蒙古文的。
故宫所有门匾无"火笔"门字的最后一笔改勾为竖体现古代消防理念。
故宫三大殿和后三宫的门匾原来和内廷的牌匾一样,都是满汉双文的。后来袁世凯做皇帝的时候觉得既然推翻了清朝就把前廷的匾上的满文挖掉了……但是当时溥仪等部分清皇室成员还住在内廷,所以那里的匾没有被挖掉满文。
至于为什么清朝人不把匾换掉的问题,其实可以同样理解为为什么他们没有毁掉故宫,历朝历代的后继者都把象征前朝黄权的建筑一一毁掉,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是迁都北京的顺治没有这么做,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更没有这么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看清了当时的大局:历史上毕竟汉室王朝比较多,汉人也占绝大多数,而他们真是从汉人手中夺走了他们的地盘。从关外打到关内,从沈阳迁都北京,他们打着的旗号一直是由于明朝的政府机构无法再负担起天下,所以他们代为管理。如果他们举着侵略者而不是解放者的旗号,汉族人民会怎么想?所以从皇太极到康熙,讲的都是“满汉一家”,为的是在清朝初期能够起到稳定江山的作用。以上是对武士;对文人,紫禁城建造的规制完全按照易经中的说法,集成了儒家,道家甚至是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毁掉故宫,甚至改造故宫的一砖一瓦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别人落下话柄。这样的大环境下,当然不能换匾,更不用说毁了故宫,再早一个宫殿。
不过渐渐地,从康熙开始他们不知不觉地被汉人同化了,呵呵。他们也会作诗,会写书法,读诸子百家等等。
那是满文!!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创的所以像
清朝是满人打下的江山,“满汉一家”嘛。
因为清朝入关以前在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