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的小故事?

2024-11-17 08:33: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即“求真”。 
人文精神,“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即“求善”和“求美”。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卓越贡献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实际上爱因斯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许多天才发现,而且还来自于他高贵的人格。
1905年9月爱因斯坦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质量能量公式E=MC2,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并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能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是在不甚关心其实用价值的纯理论型的物理学家看来也是惊心动魄的,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能量是质量的900万倍,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呀!指甲盖般大小的物质的质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是用以万吨煤炭来计算的。遗憾的是,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譬如一块石头,我们尽可以用锤子砸成小块,然后碾成碎末,可是当你仔细地收集这些碎末后就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未变化。

人们在质量能量公式E=MC2的启示下终于在1939年,由约里奥居里、费米、西拉德这三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发现了链式反应,使人类找到了释放巨大原子能的方法。铀235的核受到中子轰击就会发生裂变,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新原子核,放出1~3个中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中子又能引发其它铀核再分裂,如此反复,形成连锁反应,不断释放巨大能量。这就是链式反应。

最早注意到核裂变军事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在核裂变研究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39年夏,鉴于以西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府肆虐欧洲,战争爆发在即,爱因斯坦担心德国造出核武器为害世界,便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一向敬重爱因斯坦的罗斯福接信后,在10月接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如同教师辅导小学生那样讲解核裂变原理,使过去对此一窍不通的总统了解到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通过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罗斯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要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核弹研制工作的代号就称“曼哈顿工程”。

1945年春,美军进占德国西部,发现纳粹的核研究只限于实验室阶段而没有武器制造计划。爱因斯坦得知后,马上向白宫提出不必要再使用核武器。美国7名著名科学家也起草了请愿书,认为使用核弹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在世界上也将开创毁灭性攻击的先例并引发核竞赛。何况日本败降在即,已用不着原子弹。然而,核弹一旦制造出来,就不由科学家而是由政治家说了算了。8月上旬,广岛、长崎落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10万人的生命。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杜鲁门和许多官员兴高采烈,大多数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却心情沉重。爱因斯坦更是痛心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人类下一次战争若使用核武器,再下一次战争就只能使用木棒了。

核能的发现虽然带来毁灭性手段,但这一科研成果也给人类带来真正取之不竭的新能源。按原子弹的核裂变原理建起的核电站,已继煤炭、石油之后为工业带来新的动力。将来若把氢弹的核聚变方式应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诺贝尔曾有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全世界人民如果能以持久的努力禁止使用和最终销毁核武器,核能对人类就不会产生毁灭作用而只会造福人类,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核研究领域的贡献就将永远作为功绩写入史册。

超国家主义和和平主义是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的政治理想。爱因斯坦是一位世界公民。他完全撇开了国家、民族、阶级、社会地位等等狭隘立场和私人偏见,总是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视野思考问题和付诸行动。在二战爆发前夕,他无情地揭露德日法西斯的罪恶阴谋,号召爱好和平的人民奋起抗争。在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时,他挺身而出捍卫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发表宁做管子工和小贩而不做科学家和教师的声明。难怪世人把爱因斯坦喻为上帝的使者、人类的仆人。难怪当有人问普林斯顿一位普通的老人:你既不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又不明白爱因斯坦的抽象思想,你为什么仰慕爱因斯坦?老人回答说:“当我想到爱因斯坦教授的时候,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已经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由此可见,爱因斯坦己经融化在人们的心灵之中,成为普通人精神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