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写到了两位老师,有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关于寿镜吾先生,鲁迅认为他知识渊博,同时也很愿意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当初鲁迅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急需一种米,然后寿镜吾先生知道以后,从他家里给他背了米来帮助鲁迅。
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跟他的日本老师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鲁迅曾经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在学术上帮助了鲁迅很多,但同时也尊重鲁迅的想法。
一个是启蒙教师,而另一位是在国家危亡时刻走进他心灵的导师。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写作时间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是以一个孩童的心理解读三味书屋里的先生的,真实感人还幽默有趣,但描写腾野先生时却用的是深沉而真切的笔墨情感,国难家事扰乱纷杂的鲁迅,虽然最终还是告别了腾野先生,辜负了他殷切的希望,但先生用红笔为他订正讲义的举动着实让鲁迅无比尊敬和感动。腾野先生尊重中国人的感情,想通过鲁迅了解中国妇女裹脚情况,但又怕伤害了鲁迅的民族情感,故而欲言又止;当鲁迅先生还是因为被伤害了民族情感而去向腾野先生道别时,腾野先生竟黯然伤神,深情赠送照片以作纪念,希望和这个中国学生建立永久的友谊,实为可亲可敬!
一为是启蒙教师,一位是在国家危亡时刻走进他心灵的导师。
( 斑也,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选择一位老师进行语言组织。在我看来,这两位老师都是鲁迅先生成为文豪的恩师。)
回答问题好,分析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