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拈花一笑,请懂佛经的解释。

2025-04-10 19:12: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是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回答(2):

佛有一次讲经,没有说任何话,只随手拈起一枝花,看着花露出微笑,佛的这一举动也是在说法,与会者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看懂佛的意思,会心一笑。佛即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与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一笑的公案。佛拈花一笑的意思是告诉修禅人,要明心见性,性在何处?性就在相中,就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中,性不离相,相不离性,一切事物都是从性而生,就在具体事物中就可见到性。这随便的一枝花中就可见到性。但佛不能这样说白,这样说白,听的人并没有真正见到性,是听佛所说而已,并不是自己的境界,口头功夫,不得受用,不能真正显发自己的本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迦叶尊者智慧高,佛的这一表演,他立时领会,是他自己真正见性的境界,所以佛马上就肯定他见性,给他印证。学佛人真正明心见性是要靠修禅定,制心一处,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在某个因缘的触动下,刹那间豁然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智慧是本性中本有的,我们凡夫是因为被杂念障碍住不能显现,只要能把自己纷纷飞飞的念头用禅定的功夫打死,本有真心智慧神通福德就立马显现,就得大受用、大自在。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定的前方便是持戒,持戒能使心安,然后方可修定,因定开慧,所以佛法修学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离开戒定慧就不是佛法。这要真干,靠看一点佛书,讲得一番道理,是无济于事的,与了生死,开智慧毫不相关。可是现世学佛人中多犯这种毛病,这实在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破坏佛法。真学佛人要力戒这种毛病。

回答(3):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比喻心心相印、会心。首先,你得佛教证得二果罗汉之位又叫斯陀含果便可得 他心通 能了他人想法,他人之智。庄子曰:学而无尽,当得与天地合一,万物皆晓。世尊,悟明星而悟道,乃与万物合一也,他知便是你知,如此不是以心传心,自然明了,何需言语阿弥托佛便规劝世人,亡前念他名号,与他合体一秒,立得五足六通,明了一切智,补登佛位。

回答(4):

缘起的传灯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到私密日志 如是我闻 发表于2010年01月07日 22:57 阅读(1) 评论(0) 分类: 禅心 权限: 公开 缘起的传灯--夜读坛经,有感不可说,原文抄录译者心得.王舍城边的灵鹫山上。佛祖释迦牟尼端坐于莲台,陷入了沉思。在菩提树下,当不可思议的觉悟现前时,自己分明是证悟到了这样一种真谛:一切众生早已具足了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他们心中的妄念而不能证得。这些年来,虽然自己对众弟子们进行量根施法,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教诲进入彻底的觉悟。但是他们都还执迷于法相,执迷于已有的正确认识,而不是通过佛法这种手段进入修行的实质。他们并不知法的神髓啊!佛祖心中有了深深的叹息,他想到,自己的弟子们距离实相真谛仅有一步之遥。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狭隘的自我,解脱将受到狭隘自我的限制。每一个人都生存在他人及群体包围之中,解脱将受到他人及群体意识的影响。每一人个拥有的认识高度,将受到自身认识的局限及所谓现有真理的制约,现有的所谓正确认识又绝对不可能完全符合真理。这便是众生难以摆脱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就这样,每一次小小的解脱都是因为众生挣脱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产生。即使对自己教诲的领悟也是一样。佛祖眉宇间流露出甚深的忧虑和慈悲。他忖道:怎么能责备他们呢?自己往昔做雪山大士时不也只为了半偈而舍掉全身吗?虽然自己的余生将尽力教诲众生使之解脱,众生限于自己的根基又怎能彻底解脱呢?自己讲授的三乘佛法,使他们势必各自执着于已有的方法,自己讲授真谛时所沿用的语言和文字势必让他们执迷于语言文字所固有的含义,这样他们将长坠迷途。他们多么需要具备使自己得以彻底解脱的敏锐的悟性啊!灵鹫山,将是他们修证最重要的标志,在这里自己不但要让他们懂得自我领悟的重要,还要他们懂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佛法,只不过是他们脱离愚痴的三车(三种方法),让他们抛掉三车而彻底解脱。这时,佛祖心头涌现自己的导师迦叶佛所传的偈子: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是的,众生最深厚的根基于本心,如来智慧德相具足于本心,本心通过自我的醒悟联接着大日如来体性生命,联接超越善恶福罪本无生灭的境界,也联接着自己思想辉煌的实相――佛祖这样想着。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就是众生本心如来藏啊!佛祖的心头变不觉地现出一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旋即,佛祖随手摘下座旁的一株野花拈在手中,面对着众弟子,他霎时具足了等同十种称号的威仪和威德。此时的威仪和威德预示着又一成熟的法印。佛祖并未开口,天空中便飘满了曼荼罗花、曼殊沙花;地上涌出金莲花;而佛祖头顶殊胜之光辉显得更加亲切感人了。七众弟子凝视着佛祖,只觉着他的目光直透入自己的心中,又觉着那目光联接着遥远的真理彼岸。他们的心底都不自觉地皈依了当时的境界,这境界仿佛清洗着以往的不善。每个人的心中涌现出真诚向法的光明。在众弟子极力推敲佛祖此举究竟表现了怎样深刻的真理时。迦叶开始微笑了。这艰苦卓绝的头陀有了连同山河包容大地星辰充满理解的笑。他懂了,佛祖在用他的心进行着无言说法,那手拈着的花儿不正是佛祖正觉赤裸裸地显示吗?当佛祖的目光凝视着迦叶的笑容时,他已经与迦叶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这默契使迦叶的本心与大日如来的法界体性刹那吻合。佛祖与迦叶互相凝视着,迦叶的本心开始醒悟了,他的领悟逐渐步趋于成熟。他虽然没有悟到佛祖所展露的一切,但他已经从佛祖那里得到解脱的彻悟。正当众弟子呆呆地望着佛祖与迦叶二人时,佛祖变有了微笑。他似乎感受到自己传下的自我醒悟的心灯,将会使众生冲破表现佛法语言文字的执障,其结局必是众生领悟佛法真谛后的彻底觉醒。就把这传灯的缘起,作为释明三车内涵进入彻底觉悟解脱的法华时代的开始吧!于此佛祖就给迦叶印可: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法,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后,这种依靠自我醒悟而进入大日如来本性生命的修正法门,被迦叶传给阿难,再由阿难传给弟子商那修。这样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传人达摩的名下。达摩在印度观中国有大乘兴起的法缘,在佛祖灭度后大约一千年左右漂洋过海来到古震旦国(中国),来实现他弘扬此法的意图。此法门在中国共传了六代。达摩到中国后,因度化梁武帝不成而没有将法门推广,只传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慧可作为他的继承人,在慧可之后又传了四代,他们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在慧能所在的时代弘忍传下弟子分作南北二派,由于南北二派论争才使被称之为祖宗的此法门知名度骤然提高。祖宗在慧能以前一直是为数不多的一些人掌握其精髓的秘密法门,到了慧能名下时,禅宗的精髓思想被慧能所把握,慧能把这种思想演化成易令人懂的开示而讲述并记录下来。至此佛祖拈花的愿望被慧能转变成现实形式而完成。众生中将有一部分人会被这种称作禅宗思想的学说点燃自我醒悟而进入彻底解脱的明灯。分享给好友复制网址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