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下辖自治州,不属于其他市管辖。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巴音郭楞”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
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公里。地处东经82°38′至93°45′,北纬35°38′至43°36′间。全州行政区划47.15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之和。巴州地貌分属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基本格局呈“U”字形。
巴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中两道均通过巴州。西域三十六国在巴州境内有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十一国。
扩展资料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域早在西汉初期,西域36国就有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危须等11个“城国”和“行国”分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自治州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东汉王朝时置西域长乐史于楼兰以统之。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置焉耆都护府。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设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所属焉耆及库尔勒、布古尔实行伯克制。
“丝绸之路”南道的卡墙、卡克里克隶属于阗办事大臣管辖。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部回归祖国,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图盟和硕特中路三旗十一苏木共游牧于珠勒都斯,实行札萨克制,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伊犁将军节制。
光绪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升为焉耆府,先后管辖新平(今尉犁)、若羌、轮台三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
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和库尔勒专署(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1970年4月设置博湖县。1979年10月成立库尔勒市。1983年将库尔勒县并入库尔勒市,形成现在的八县一市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参考资料来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巴州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巴音郭楞州不属于任何市,而是自治区直接管辖。巴音郭楞州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公里。
巴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中两道均通过巴州。西域三十六国在巴州境内有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危须等11个“城国”和“行国”。
巴音郭楞州其他情况简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长。由于全州地域辽阔,地形复杂。
高山地区与平原地区,焉耆盆地的北四县与塔里木盆地的南五县(市)之间的气候又有较大差异。高山地区春秋相连,终年无夏,平原地区则四季分明。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库尔勒、轮台地区无霜期长达194-223天。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经82°38′—93°45′,北纬35°38′—43°36′之间。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全州行政面积为482665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巴州下辖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共八县一市,州府设在库尔勒市,全州有62乡,2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