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600)字!

大家帮帮忙,谢啦,要600字
2024-11-23 04:10:3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看这部电视连续剧的过程中,陪伴我最多的是被故事深深打动的泪水,更确切一点,是被永恒的真情所打动的泪水。如果谁看后没有泪水,我会深信不疑——它是冷血动物!故事的主人公孙力是一位以捡、收破烂为生的人,她有一位具有歌唱家天赋的漂亮女儿阿美。阿美的母亲刘之兰在生下她后就去了美国。孙力十一个人穷志不穷的人,由于一些原因,她成了哑巴。但任何事她都看的清楚明白。每天蹬着三轮车去收破烂,阿美就去上学。在阿美的童年记忆里,陪伴她的便是父亲的那个笛子和收破烂时吹的喇叭。阿美为了使父亲不再劳累,学习很用功,争取考入大学给他以安慰。然而孙力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有一天他倒在了地上。阿美哭着把他扶起送到医院。他病情刚有好转就私自出院回家了,为了女儿学习他不得不节省昂贵的医药费。女儿也是无奈,为了父亲好过一些,便在一家酒吧唱歌,学习便一塌糊涂。后来孙力知道了阿美去唱歌,两人之间发生了从来不曾有过的矛盾。阿美决定离开父亲和同学小五住在一起。他自然无奈,他知道她已经长大了,没有阻拦。恰在此时,刘之兰从美国回来。也正在这个时候,那家酒吧的老板苏民生看中了阿美的天分,千方百计要把她“捧红”。直到刘之兰告诉他阿美是他的女儿,几个人之间的气氛变的紧张起来。苏民生仍旧想着把阿美捧红,而且他还把刘之兰说服和他一起劝孙力让阿美唱歌。其实苏民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最终阿美还是不得不去了美国训练包装,但苏民生却被自己的手下出卖而分文未得。孙力和李阿姨结婚后不久,李阿姨就得病去世了。一年后阿美成名而归。当她和母亲去祭拜李阿姨时,阿美感觉到爸爸就在附近。不远处的墓地里,孙力正在扫着积雪。孙力明知道阿美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却甘愿把她从小拉扯到大,既当爹又当妈,教育她如何做人,教她学习,教她吹笛子,把自己所能全部无私教给她,这难道不是永恒的人间真情吗?相比之下,她的亲生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苏民生只不过是一个金钱的奴隶罢了!一个小人罢了!这种人的一生,也就只配是一丝毫无意义的废气!而孙力则是比泰山更重的伟大父亲和真正男人的象征!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要把《搭错车》改个名字,《真正的父爱》再合适不过了!就有孙力这种品质的人在着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了,而似乎这个所谓的理性时代里更多的是那种苏民生似的人物,回忆着电视剧,看着现实,难免流下悲哀的泪水,为这个世界感到悲哀啊!然而,我相信,人间是存在这种永恒的真情的,这部足以感动整个世界的电视剧应该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只希望更多的人看后,能在现实世界多看到一些孙力,少看到人类中的垃圾!贯穿这部电视剧有一首歌《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虽然你不会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震撼人心的弦律加上感人至深的故事,便成了我眼中、我心中感动的泪水。永恒的人间真情,将是亘古不可磨灭的感动:永恒的人间真情,超越了自我的人间父爱,毫无保留的爱!

回答(2):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回答(3):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今天上午以及中午我们全班都观看了这部关于战争的片子。
影片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让我恶心,这么直观地看战士们在战争的各种残酷血腥的死法还是第一次。上午这半小时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瑞恩和这群人有什么关系?为什要拯救他?他怎么了?
答案在半小时后揭晓,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伞兵瑞恩被困在了敌人后方,而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家中的老母亲只剩下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美国作战总指挥部得知情况后,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往救援,米勒上尉和他的七个部下,外加德语翻译厄本。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
《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
这场任务在“不值得”当中,却又那么的“值得”。从现在起好好珍惜自己的亲人吧!

回答(4):

《拯救大兵瑞恩》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
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观众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