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单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值可以按照如下计算:
K=1/(1/h1+δ/λ+1/h2) W/(㎡·°C)
其中,h1,h2——围护结构两表面热交换系数,W/(㎡·°C);
δ——管壁厚度,m;
λ——管壁导热系数,W/(m·°C)。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不同物质导热系数各不相同;相同物质的导热系数与其的结构、密度、湿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同一物质的含水率低、温度较低时,导热系数较小。
一般来说,固体的热导率比液体的大,而液体的又要比气体的大。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种状态分子间距不同所导致。现在工程计算上用的系数值都是由专门试验测定出来的。
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含湿量的增大,所测5种典型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都呈增大的趋势。下面从微观机理上对此加以分析。
对多孔材料而言,当其受潮后,液态水会替代微孔中原有的空气;而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导热系数(约为0.59W/(m·K))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约为0.026W/(m·K))。
因此,含湿材料的导热系数会大于干燥材料的导热系数,且含湿量越高,导热系数也越大。若在低温下水分凝结成冰,由于冰的导热系数高达2.2W/(m·K)),因此材料整体的导热系数也将增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热系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热系数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K=1/ R0 (w/(m².k))
式中: R0—围护结构传热热阻。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小时,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 (W/(m·K),此处为K可用℃代替)。
导热系数是建筑材料最重要的热湿物性参数之一,与建筑能耗、室内环境及很多其他热湿过程息息相关。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不同物质导热系数各不相同;相同物质的导热系数与其的结构、密度、湿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同一物质的含水率低、温度较低时,导热系数较小。一般来说,固体的热导率比液体的大,而液体的又要比气体的大。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种状态分子间距不同所导致。现在工程计算上用的系数值都是由专门试验测定出来的。
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含湿量的增大,所测5种典型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都呈增大的趋势。下面从微观机理上对此加以分析。
对多孔材料而言,当其受潮后,液态水会替代微孔中原有的空气;而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导热系数(约为0.59W/(m·K))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约为0.026W/(m·K)),因此,含湿材料的导热系数会大于干燥材料的导热系数,且含湿量越高,导热系数也越大。
若在低温下水分凝结成冰,由于冰的导热系数高达2.2W/(m·K)),因此材料整体的导热系数也将增大。
与受潮带来的影响不同,温度升高会引起分子热运动的加快,促进固体骨架的导热及孔隙内流体的对流传热。
此外,孔壁之间的辐射换热也会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加强。若材料含湿,则温度梯度还可能造成重要影响:温度梯度将形成蒸汽压梯度,使水蒸气从高温侧向低温侧迁移;在特定条件下,水蒸气可能在低温侧发生冷凝,形成的液态水又将在毛细压力的驱动下从低温侧向高温侧迁移。
如此循环往复,类似于热管的强化换热作用,使材料表现出来的导热系数明显增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热系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热系数
楼主你说的保温系数,业内专业叫法是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是以窗户的传热系数(K值)进行分级,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K值)都规定了一个限值.因此建筑设计单位和门窗生产企业在建筑门窗工程招投标中都必须计算确定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K值),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 传热阻以往称总热阻,现统一定名为传热阻。
传热阻R0是传热系数K的倒数,即 R0=1/K,单位是平方米•度/瓦(㎡•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0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
导热系数指材料的导热能力,与材料的厚度无关。
大概你问的应该是墙体的传热系数(K)=1/(室内换热系数+室外换热系数+材料总热阻)一般那两个系数是0.11和0.05
材料总热阻=各层材料热阻之和
热阻R=材料厚度/材料导热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