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兴奋后兴奋性有何变化?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2024-11-08 23:47: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其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的过程中,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但有其特点。
  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①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②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③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达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时,兴奋性恢复正常。
  每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所有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共性,但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长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开始以后。也就是说,在整个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心肌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心肌不能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样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进行。
  2)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在心室肌正常节律性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亦称额外收缩或早搏)。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这是因为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中,因而未能引起心室兴奋,必须等到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发生反应,所以构成代偿间歇。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心泵功能意义,般指节律性兴奋的起点,是决定其他部分节律性活动的部位,可以说是“自动中枢”。例如哺乳类的心脏,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窦房结是第一级的起搏器,房室交界处的房室结是第二级起搏点。两栖类、软骨鱼类,第一级起搏点在静脉窦,第二级在房室交界,而第三级在动脉球,这些起搏点部位是肌肉性组织,在适当条件下记录的细胞内电位,有在动作电位之前的缓慢的去极化电位(起搏器电位)。由此,这类动物的心脏跳动是肌原性的。软体动物的心脏也是肌原性的,其起搏点分散在心脏的相当广泛的区域。与此相对应,三刺鲎或虾的心脏,是由其正中走行的神经索的神经细胞决定心跳节律,这是神经原性心脏。哺乳类的小肠,在肠壁中的肌间神经丛,可认为是蠕动的起搏点。另外,呼吸中枢等具有节律性活动的自动中枢,其神经细胞本身可认为是对被支配器官活动(呼吸运动等)的起搏器。

回答(2):

答:A、心肌兴奋后,它的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1、出现对任何强度的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称绝对不应期。2、随后心肌兴奋性有所恢复,但必须用阈值以上刺激才能发生的反应,此期叫相对不应期。3、再经过一短暂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的时期,即低于阈值的刺激也会产生兴奋的时期,称超常期,而后恢复正常。
B、心肌主要特点是:绝对不应期长,约为0.2-0.3秒,几乎是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的时间相同。
C、有何生理意义:心肌只有在开始舒张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刺激,它决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受到快速的连续刺激时就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有舒有缩,交替进行,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