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和蛐蛐是一回事,没有区别。
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约 4649 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
关于蟋蟀的游戏:斗蟋蟀
斗蟋蟀规则
场中共有3人,裁判与2个蟋蟀的主人,行话就叫作“3草2别头”。
第一、裁判让打斗双方用由棚户提供的草撩拨蟋蟀的打斗性,待2虫起叫后(1分钟为限,如有一方到时不叫也得开打)起闸开斗。在打斗过程中,双方不得用草。
第二、打斗中2虫分开,双方开叫(相差不过3秒)平,继续比赛;如一方开叫,赢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虫的斗性(15秒为限),如有斗性则继续。如无斗性,则输一局。再继续用草撩虫(1分钟),到时能斗,起闸继续;不再有斗性,则输全局。
第三、如蟋蟀在先失半局后反败为胜,夺回半局,其余如上所述。也有先失一局后转败的,也如上。
第四、也有双方各失一局的,俗称“双爆局”。在2虫打斗时,在2虫跌(分)开时,不管哪方开叫即为赢。哪怕输的一方还能继续在打斗亦无用了。注:双虫分开需有一寸(以上)的距离,俗称寸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蟋蟀 (昆虫纲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蟋蟀
蝈蝈、蛐蛐和蟋蟀三者是不同的。共同点是三者均是直翅目昆虫。 蛐蛐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蛐蛐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但是科学分类上他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钠一定是盐,但是盐不一定专指食盐”这个道理一样。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鉴别特征是蝈蝈一般是草绿色,不发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发亮! 而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1,蝈蝈 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 2,蛐蛐: 属于蟋蟀科,但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就好象“氯化钠一定是盐,但是盐不一定专指食盐”这个道理一样。 3,蟋蟀: 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