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2024-11-19 19:44: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但是大多时候都是和书画相关。的确,八大山人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位书画家,但是,他有另外一个身份却鲜为人知——他是大明王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八大山人的本名叫朱耷,1626年生于宁献王的属地,今天的江西南昌。朱耷自幼居住在王府院内,过着衣食无忧的王公生活。理所当然,在王候家成长的朱耷也读了不少的书,在名师的教导之下,他八岁就能做诗,十一岁的时候就能作画,同时,他的小楷写的也非常工整。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就此覆灭。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当明朝这棵大树倒下之后,作为朱氏王族的后裔,朱耷自然也结束了他王侯生活,成为了一介平民。但是,作为王族的后裔,朱耷并不能轻易地过上普通老百姓的和活,为了躲避清朝的清算,他浪迹天涯,隐姓埋名,先后给自己起了多人化名,其中有:个山、人屋和我们熟知的八大山人。

在朱耷所有使用过的名号中,其中“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最有人们所熟知,这个名号是他在新建,奉新等地的八座大山中隐居时给自己起的一个名号。古人在作画落款署名的时候,都是竖着来写,当“八大”和“山人”这四个字竖着紧凑地写在一起的时候,即形似“哭”,又形似“笑”, 表达了朱耷内心的哭笑不得之情。

作为明朝王族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特别的浓厚,他虽然没有能力去组织武装“反清复明”,但是他的一生却都在用自己手中之笔去表达他的国破家亡之痛。久而久之,八大山人将他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凄凉凝练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笔墨极其菁萃,以“墨点无多泪点多”著称,这和他的遭遇和心镜都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满清,八大山人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仇恨,他不愿意做大清朝的子民,于是,他遁入空门,隐居山林,为僧为道。对于宗教,那只是八大山人借以生存的一个外壳,他一生对宗教并无建树,但是借助这个外壳,他却能够静下心来,寄情于书画,寄托哀思,发泄情感。

八大山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来源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才形成了他独有的书画特色。

回答(2):

刚听到“八大山人”这几个字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觉得有八个人。如果你要是这样浅显的理解的话,是会被别人笑话的。原因就是这个“八大山人”说的仅仅只是一个人。是不是特别好奇为什么一个人会用“八大山人”来称呼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首先,他的原名叫做朱耷,又叫做朱道朗,号良月。这个号估计是来自于名字中的朗字吧,而他晚年的文号正是“八大山人”。你看到他姓朱,是不是会下意识的联想起来了明太祖。其实他还真的和明太祖有一些血缘关系,是明太祖的儿子的后代。

其次,他非常擅长书法,在诗文方面也颇有造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他也是中国画的一代宗师。在明朝灭亡以后,他就出家当了和尚。由于他是一个南昌人,而且改信了道教,后来住在了南昌的青云谱道院里。他的作品非常有代表性,他的花鸟图是以水墨写意为主的。在他的画里形象比较夸张且奇特,非常有自己的风格。不仅如此,他的山水画也非常的出色。

其次,尽管他是皇室的后代,但是他并没有享受到那些荣华富贵。甚至他还拥有着自己的国家破灭的遭遇。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才19岁,在这个大好的年纪里面,他却遭受了很多难以承受的痛苦。随后他选择了在山中隐居。

他曾经用过非常多的字号以及别名,八大山人这一个字号是在他为了家族中的传宗接代而选择从僧人改当味道是以后开始用的。这一个字号有着非常巧妙的用意,可以从他在书画上的署名中看出来。因为他在署名的时候,常常把八大以及山人竖起来再连着写。乍一看就像是一个哭和一个笑字,有着苦笑不得之意。这也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悲痛的心情。

再次这个“八大山人”这一名号的由来可能还受了一些来自郑思肖的启发。郑思肖是一位南宋的画家,是在他入元以后改的名字。而他的这个名字也是有着思念故国的含义,从这些文人们的字号和名字中,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到非常多的东西。而八大山人的画押是崇祯离开人世的日子也是明朝灭亡的那一天。由此可见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对他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回答(3):

八大山人是指宁献王的后裔朱耷,至于他名号的由来。这个名号是他决定不当和尚改当道士的称号,其实他之前有很多称号,时不时改一个。这个八大山人是最后的。所以有可能是他一时兴起想改了。还有就是八大山人这几个字他写来有点像哭之笑之,所以意味着哭笑不得意思。主要是这个称号是他自己取得,别人很难知道是什么原因。

朱耷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特别是在画画这方面上。他本来就是皇家贵族,所以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这是基础。但是他是见证过明朝灭亡的,所以他算是经历过家破人亡的,那个时候他才十九岁,对于他来说这是个沉重的打击。然后为了保命就遁入空门,做了和尚。在期间就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经历才给了他艺术的灵感吧。那样特殊的经历也是成就他称为大画家的原因之一吧。

个人是很喜欢明朝的。其实在整个历史上明朝都是抗击外敌最厉害的国家。特别是哪个朱厚照的,巨牛逼。明武宗朱厚照从小就想着干仗,除了干仗就是睡媳妇。至于做不做皇帝,他都是没有多大的爱好的。搞笑的是他居然给自己封了个职位将军。并且还真让他干成事了,他与小王子之战,居然还打赢了。总之这个人是特别有意思的,评论呈两极分化。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了解。

至于朱耷整个一生虽是跌宕起伏,但是还算是平安一生吧。并且也是为了中国文学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吧。

回答(4):

“八大山人”并不是八个人,通常我们说的“八大山人”指的是朱耷(读dā),朱耷生于1626年,约1705年卒,汉族,江西南昌人,“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都是他的号,他是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正经的明皇族后裔,只是朱耷生不逢时,出生后不久,明就亡国了(1644年明亡时,他还不到20岁)。

(八大山人画像)

朱耷曾经出家为僧,后又曾信奉道教,又曾经疯癫,有着传奇的一生。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是中国画一代宗师,所以值得细说:

“八大山人”名号的来历

朱耷三十九岁时,遁迹江西奉新山耕香院,落发为僧,从颖学弘敏大师学法,释名“传綮”,因曾藏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也有人说“八大山人”包含着“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就是“天地之间,唯我最大”的意思),这也说得通,很像他的性格。

又有一说:八大山人原来叫朱耷,“八”比“朱”少了个牛,“大”比“耷”少了个耳,而“牛耳”在古代指有权力的人,把牛耳去掉,权力就消失了,从而成了亡命天涯之人,这也说得通。

有意思的是,朱耷经常在署名“八大山人”时用草书连缀笔画,如果不仔细看,“八大”二个字连在一起既像“哭”字又像“笑”字,“山人”二个字像是一个“之”字,把它们连在一起读,就是“哭之笑之”,隐约有玩世不恭的意思。

(八大山人的署名)

这很正常,做为明皇室后裔,却不得不在清统治之下苟活,这实在是让他足够郁闷的,怎不让他哭笑不得,既哭且笑!

“八大山人”真的疯了吗?

史载,朱耷曾经有过一段疯癫时期,疯癫的表现是披头散发走在大街上,鞋子烂了露着脚,裤子烂了露着腿,儿童路人皆指而笑骂之,他却不管不顾,只管一路向前。

(八大山人笔下的树)

但我们相信,“八大山人”的疯癫并不是真的疯癫,因为那一段时期,满清政府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汉人中的饱学之士或有名望的艺术家入仕,当地地方官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仅他的学生,就达到了百余人的规模,是真正的“大V”,有影响力),于是把他请入官舍,想要举荐他入“博学鸿词”试(就是不限秀才举人资格,只要考试通过就可直接入仕),他心底当然不愿,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装疯,佯狂而出,扬长而去,才有了上面说的景况。

一个可以带上百人学生的艺术大师,突然之间就疯了,精神失常了。失常之后,还能隐居进行艺术创作,他肯定不是真的疯了,是当时的世界,让他不得不疯,不得不如此表现。

“八大山人”的作品特征

“八大山人”的作品很好认,因为在他的作品中:

他所画的鱼和鸟,大多是寥寥数笔,但姿态却特征明显,或者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似是而非,最明显的是它们的眼睛,有时就是个椭圆形,无神而呆,像在闭目打盹,这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山人笔下的鱼)

“八大山人”的鱼、鸟的如果是睁眼的,它们的眼珠子似乎都能转动,甚至大部分时候是在“翻白眼”,像是表明他对尘世的态度;

(八大山人笔下的鸟)

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所画的山石,他的山石大都是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随意在画中一扔,也不找重心,不管是不是稳当、在当前位置是不是立得住;

他画的树,也多是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枝桠,几片树叶,大概我们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

总之,八大山人真是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个有意思、有个性的人!

(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回答(5):

“八大山人”不是8个人,而是1个人,这个名号的出现是因为:这位大师曾经藏有《八大人觉经》,即《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个名号的拥有者,正是明末清初的“画坛四僧”之中的朱耷。下面就从他的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这2个方面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第1、朱耷,他的家世非同一般,出生于江西南昌,而他的祖上则是朱元璋的第17子宁王朱权。当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说服朱权与自己共同进退,朱棣即位之后封朱权于南昌,朱权小心谨慎,终日读书弹琴学道,得了善终,这才有了200年后的第九世孙朱耷。

朱耷原名朱统,作为皇族子孙,家学渊源,再加上师法绘画宗师,作品自成风格。不过朱耷的运气并不好,在他刚19岁的时候,大明就亡了,为了能够活下去,只得隐姓埋名,遁走他乡。后来朱耷带着母亲和弟弟到了奉新耕香寺剃度出家,此后辗转各地,就为了躲避来自外界的伤害。

在朱耷30多岁的时候,将南昌郊外一座旧道院改为新的道院,即后来的青云谱,相当于成了一家道观的开山祖师,不是他的信仰随时变换,而只是为了自己和弟弟能够在迫害中活下去。朱耷60岁时开始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八大山人”名号的来源已经说过了,而这个名号使用的原因,据说这4个字连在一起时,像是“笑之”2个字,却又像是“哭之”,其中寓意与辛酸不言自明。

第2、八大山人的主要成就在绘画上。由于他的祖父、父亲或者他更远的祖辈朱权,都是在绘画方面有着一定成就的高人,耳濡目染之下的八大山人自然从小便醉心于绘画书法等方面。而在他年轻时,就遭遇家国变故,因此他的作品里有着很多晦涩难明的意味在其中。

先说画本身之外,不光他的题字,包括题诗,甚至于他的印章都那么的与众不同,就比如他有一枚签押,分明像是动物,实际上是由4个字组成。原来大明于崇祯17年3月19日灭亡,而八大山人的签押其实正是“三月十九”这4个字。

至于画作本身,无论是他画的石头,还是画的鸟兽虫鱼,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样子,而是带着八大山人独有的任性,该长的地方给变短了,该是方的愣是能够整成圆的,总之就是别的名家画里的景与物,跟八大山人作品里的景与物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辨识度非常高。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能一眼读懂八大山人具体所指,只能从题诗或其整幅画所表现的意境去揣摩。

综合上面所述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表现来看,这是一位有着凄凉坎坷身世的人物,而且为了活下去——主要是还要带着母亲和弟弟一起艰难地生存在世间,只能选择装聋作哑,又或者装疯卖傻,因此就连绘画作品也带着晦涩难明的意味,若想要完整地解读八大山人作品的意指,用他自己的一幅题诗来说比较恰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