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没有统一语言之前是用怎么交流的

2025-04-02 03:51: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古人的沟通方式分为平民商贸沟通和军事沟通、政府沟通。在人类文明之初,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一般是先从边境的平民生活或者争斗中的接触和交流开始,然后再到一定规模的商业交往,互相都对对方的文化和语言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最后才是政府层面的正式外交活动。但军队和政府可能会跳过平民商贸沟通环节,直接以征服和占领开始。但征服和占领后,仍然要通过平民商贸沟通完成有效治理。
2.平民和商人之间的交流,并不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已不需要经过学校里从语法到词汇的系统学习。互相理解对方语言是在交流中就可以逐渐掌握的事情。就算在现代,各种小的外贸商人各种“黑”在国外的偷渡者,可以通过手势、动作完成简单沟通。举个简单的例子,饿了,可以通过嗅觉,找到小吃摊或找到正在做饭的居民,用手指作出吃饭的样子,在用手指作出付钱的样子,并用手指作出付钱的金额,如伸出五个手指头,再拿出五个铜钱,对方可以摆手,表示不行,再拿出了五个银币,对方点头后收款。就可以不用语言,但是也流畅地完成了一笔交易。而后用会指着食物,做各种各种手势,表达一种“这个东西叫什么的意思”。对方会意之后,会说出一个词汇,而你就会模仿着他的发音重复一遍,对了,对方会点点头竖起一个大拇指,错了,对方会再放慢速度再重复一遍,你再重复一遍,直到你的发音对了,停止这个过程。这样,你就知道那个食物在那个国家里的语言怎么说了。可以更进一步,觉得那个食物很好吃,想夸奖一下对方,你就会发出你刚学会的那个食物的读音,然后兴高采烈地竖一下大拇指。对方会意,就会再说出一个词,你立刻就会理解,那个词是“好吃”的意思,然后你就把那个食物和好的词连在一起重复一遍。这时,对方却摇摇头,重新说了一遍,你发现,那个发音是 “好吃”“另外一个发音”“那个食物”。这时,你就会知道,这个国家里的语言,形容一个东西“好吃”的时候,语言表达是“好”“一个特定发音”“那个东西”。而不是直接“那个东西”“好吃”。然后,你知道了,表达其他的意思时候,都会加上那个发音。你虽然没有“助词”这个概念,但是你直接理解“助词”在这种语言里的作用。你这么用这个词的时候,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也就能明白你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种用手势和表情的交流中,配合上对方的语言解释,你就能渐渐地掌握那种语言的表达。而不用非要从语法词汇的角度来“学会”那种语言。当然这种手势交流的效率是肯定没有将两种语言系统的从词汇语法角度分析对比之后再进行学习高的。而且在这种手势交流中很可能导致误解,比如英国人问印度人给他们吃的这种黄色的有强烈辛辣味道的食物叫什么的时候,印度人回答说是“这是加了香料的菜品”,结果英国人误以为,“加了香料的菜品”是一道具体菜品的名字,结果,印度的所有用到香料的菜品到英语就都成了“Curry”,成了代表印度的“咖喱”。同样的,葡萄牙人比划着问濠镜的渔民这里是哪里的时候,渔民以为问的是身后的建筑是什么,回答说“妈祖庙”,结果“Macau”就成了濠镜在国外的称呼,就成了现在的“澳门”。但是这种交流和语言学习是可以保证让一个根本不理解这种语言,甚至没有其他语言交流能力的人学会一种语言的。而这种人渐渐多起来,就会成为两国交流之间最初的“翻译”。平民商贸交流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文字交流,但古代很多落后地区没有文字。要借用文字、创造文字。所以日本发明了平假名、片假名,朝鲜直接使用汉字。欧洲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希腊文字、罗马文字。而后文字翻译就出现了。
3.只要有交流的需要,各种人群都可以迅速掌握对方语言。当然很多语言在交流中处于劣势,最后被抛弃。例如,很多印第安语言被遗弃,最后还变成了战争中的加密语言,风语者就反映了这种状况。

回答(2):

在清朝时期,雍正就作出了许多贡献,因为他也受到方言的“迫害”,他不懂官员的方言。更是当面吐槽连我都听不到,如果我把他们转移到其他地方,更不用说当地人,这怎么办?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想了很多。

首先,他聘请了能讲官话的人在福建和广东两省教书。他还成立了正统发音研究所。他还要求有嗓音天赋考生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要在八年内学好官话。其次,清朝的官员必须避开自己的省份,所以当时的地方官员都是来自其他省份,不熟悉当地的方言。

所以无论何时传讲重要的事情,语言只能通过普通话,久而久之百姓们也多多少少都会掌握一些官话。到十九世纪中旬,官话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普及。1867年,英国驻京官邸威托马在自己的叙事中说:“官话作为一种口头媒介,不仅属于官员和知识分子,还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人民。”

这一成就归功于雍正,尽管历史上其他朝代也有官话,但不要求人们去学习,所以说着这次雍正的确做得非常好。

回答(3):

世界各国不同语言,即使外国的人也可以通过手势交流等逐渐学会对方的语言,就像婴儿学说话样,最终将自己母语和所学外语进行融汇贯通,编写教材,以利于翻译等事业的进行。

回答(4):

你不知道中国很早就有通事吗?就是主要干翻译的。《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回答(5):

1.在全国推广通用语,称为“雅言”,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每个朝代的“雅言”都不同,这与京都所在地有关。京城的官员必须要学会官话,由礼部对官员普及,这会算入年终绩效考核。像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因为方言与官话相差太大,因此普及力度更大,但也更困难。

2.给皇帝写奏折,用书面交流。朝廷官员中,能与皇帝面对面交流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用奏折交流。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语言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文字却都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不会说官话,或者说官话说不溜,比如朱元璋说的是凤阳口音,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很好解决,皇帝身边安排一个翻译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