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丰都”称为“鬼城”??

2024-11-15 06:41:3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丰都县位於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长江上游,全县幅员面积2910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丰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时称“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枳县划出单独设县,定名为“丰都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
  丰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这裏流传著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丰都县境内主要景观有:丰都名山、双桂山、“鬼国神宫”、“阴司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观,也是西南地区最壮观的动态人文景观,这裏还有建筑奇特壮观,密集程度大,时代跨度大、文化价值高,在全国实属罕见的汇南汉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树人大鬼石刻,还有低海拨(海拨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园,有三抚原始林场,龙河风景区(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观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丰都

  这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

  如今,李白的诗句成了丰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联。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丰都名山林木幽胜,风景如画。古木掩蔽的翠绿丛中,石径曲回,庙宇重叠。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时把人世间原有的机构和设施一一搬到了阴间,构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阴间政府”,充分发挥“阴间政府”的职能,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决,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惩恶扬善,使理想的鬼神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因为在他们心中相信善恶之人是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

  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于丰都名山寥阳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下为一方池塘。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

  民间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过中间的桥;恶人的亡魂则过下层的桥”。恶人过桥时,都会被守桥的历鬼识破拦住,并推往桥下“波涛翻滚、血水横流、腥风扑面、尸骨满布”的血河。

  很多来丰都名山“鬼城”旅游的游客喜欢从桥上顺利走过。认为走过此桥,死后就能免受再过奈河桥之苦。于是,他们在过桥之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愿神能庇护。而庙里僧尼更是生财有道,故意在青石桥面上泼上桐油,使过桥香客行步艰难,常常滑倒,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奈河桥也就多了神话的色彩。

  奈河桥是名山“鬼城”中的难得的一处古迹,建于明代,距离今天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狱里的河名。把奈河桥编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

  古人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早已不足为训,但是作为名胜古迹和宗教文物来观赏,丰都“鬼城”却是其它寺庙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来丰都旅游,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这座奈河桥。

回答(2):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丰都

这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

如今,李白的诗句成了丰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联。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丰都名山林木幽胜,风景如画。古木掩蔽的翠绿丛中,石径曲回,庙宇重叠。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时把人世间原有的机构和设施一一搬到了阴间,构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阴间政府”,充分发挥“阴间政府”的职能,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决,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惩恶扬善,使理想的鬼神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因为在他们心中相信善恶之人是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

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于丰都名山寥阳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下为一方池塘。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

民间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过中间的桥;恶人的亡魂则过下层的桥”。恶人过桥时,都会被守桥的历鬼识破拦住,并推往桥下“波涛翻滚、血水横流、腥风扑面、尸骨满布”的血河。

很多来丰都名山“鬼城”旅游的游客喜欢从桥上顺利走过。认为走过此桥,死后就能免受再过奈河桥之苦。于是,他们在过桥之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愿神能庇护。而庙里僧尼更是生财有道,故意在青石桥面上泼上桐油,使过桥香客行步艰难,常常滑倒,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奈河桥也就多了神话的色彩。

奈河桥是名山“鬼城”中的难得的一处古迹,建于明代,距离今天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狱里的河名。把奈河桥编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

古人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早已不足为训,但是作为名胜古迹和宗教文物来观赏,丰都“鬼城”却是其它寺庙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来丰都旅游,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这座奈河桥。

回答(3):

丰都被称为“鬼城”,有以下三种说法。

传统说:

“阴王论”是丰都成为“鬼城”的传统说法。《丰都县志》记载,前汉中散大夫王方平,后汉和帝阴皇后的叔曾祖父阴长生,他们两人曾先后弃官来到丰都县,在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传说经过长期的修炼,终于成仙,并驾云飞升。

多少年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专程来丰都会见阴、王二人,却不知此二人已修炼成仙,遗撼之下写了《平都山留题》诗:

孟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总不如。

两口单行谁解识, 王阴空使马蹄虚。

一鸣白鸟出青城, 再竭王阴二友人。

口口帷言三岛乐, 抬眸已过洞庭春。

吕洞宾的行踪以及他写下的这首诗,证明了王、阴二人修道成仙的说法。如果王、阴二人修道是实,那此二人修道成仙就显得荒谬。

道教说:

东汉后期,我国出现了道教。在道教众多的流派中,有一支派为“鬼道”即五斗米道,其创始人叫张道陵。此道发源于蜀郡,并流传于巴郡和汉中。后来成为天师道正一派,为道教正宗。五斗米道即鬼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继承了秦汉方士的神仙思想和炼丹方术,并从西南的少数民族吸取了鬼咒之术。先秦的道家著作和儒家的理论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是其主导。于是,神、仙、人、鬼混杂一起,成为鬼道之精华。

丰都在汉代隶属巴郡,也是早期道教传播的一个中心。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平都有天师治”。这里的“治”就是传道之场所,也是道士修道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平都天师治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创,这充分说明,丰都县从张道陵创立道教之后,即与鬼道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少数民族说:

鬼城的第三个由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也有一定的关系。上古时期所说的鬼,实际上指的是西南、西北地区的氐羌系统的少数民族。氐羌族信奉的是鬼教。同时,在张道陵创教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氐羌族人,这对于鬼道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中流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学作品渲染说: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有关鬼、鬼城、鬼域的描写,把鬼文化以及丰都鬼城扬播四海,使其更加形象化和神秘化。

其间,这些文学作品有《西游记》、《南游记》、《说岳全传》、《聊斋志异》、《钟馗传》等。在这些作品中,著名的《西游记》第四回对唐太宗被控人阴司,遇到了丰都鬼城的崔判官的保驾。《说岳全传》中何立在丰都地狱看见秦桧受罪的描绘和渲染等。

众多的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以及文学作品,使丰都成为鬼城,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隋末唐初,丰都县根据民间传说的王方平、阴长生在平都山修炼成仙的故事,在名山上修建了第一座寺观即仙都观。从此,人们发挥神秘的幻想,在名山上陆续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天子殿等一批批殿宇,造了数以千计的道、佛、儒,神、鬼、人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神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幻想中的阴间政府机构,向人们展现出了一座以阴曹地府为核心的鬼城风景。丰都也由此成为长江旅游风景线上一颗散发异域光芒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