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两种情况都存在。
在漫长的劳动、创造工具与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发现右手比左手更为有力和灵活,而且占有了优势与主导地位。基于这一认识,在我国权势系统里,形成了“右”居“左”上的观念,尤其在官职中显得较为明确,右通常指较高地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尚右,以右为尊在《战国策》、《汉书》、《三国志》中均有记载正因为如此古代把升官称做右移,把贬官称做左迁”、“左降“左转“左退”等。明朝反前制,设立左相国、左丛相、左柱国皆居右职之上,大慨是出于反少.已理,可视为历史插曲。此外,与权势体系右为上相致的,是高官贵戚的居住位置也是以右为上。秦汉时,王宫面向南,官居城右,而民居城左。“右姓”是指高姓、贵姓、大姓,“右族”指豪门大族就一座房屋而言,也是右室尊于左室,右室为上室。受这一礼俗观念影响,汉民族衣着实行右社(即衣襟开口在右侧),贬斥左社导给人让路让出右边,自居左边,以示谦逊。
如果说汉民族尊右卑左是源于左乎、右乎,即右手比左手力便有力,那么尊左卑右则源于左方、右方。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巾的两大对立面。左右方位自然也分阴阳。我国建房般按坐北朝南的格局,南为正前方,左为东,右为酉。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光明出现的一方,卞生,为阳;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黑暗降临的一方,主死,为阴。于是左为阳,右为阴。因此,从方位体系而论,左手一边为东,亦为上,是较尊重的一侧。在礼仪上皆以左为尊一般尊者长者居左。《仪礼》上说“长在左”,“宾入门左”。此外,老子关干”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说法亦受阴阳之说的制约。俗话兑“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与此有关。就男女而言,男尚左,女尚右,男女分属阳阴,通常称男左女右。
综上所述,汉民族祖先以朴素的认识论为基础,从力的大小出发,认识到右手有力灵活胜于左平,形成了权势休系以“右为上的观念;以古代哲学思想阴阳观为基础,从光的明暗出发,认识到左方为东,属阳,右方为四,属阴,形成了方位体系里以“左为上’’。这就是中华民族尊右卑左和尊左卑右同时并存的特有文化现象。
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
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
秦尊左。
汉尊右。
六朝朝官尊左,燕饮尊右。
唐、宋尊左。
元尊右。
明、清尊左。
现代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以上网络资料,出处不详。)
"无出其右"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汉尊右)
"虚左以待"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战国朝官尊左)
这两个成语,以及“…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耻之…”等典故,其于尊位有左右之分,乃随时代变迁及权力干涉,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发生变化之故。
想想多补一句:后来人判断某朝某代尊左尊右,其实也就是在古籍里寻找如上述几句意义明确的记载以为证据。通过文献里的记载后人才能分时代做出归纳,切勿混淆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