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安全生产管理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更新安全生产管理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2024-11-29 06:32: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还十分严峻,虽然国家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但成效不是十分显著。我们不禁要问,造成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彻底扭转我国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的出路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要想解决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实现十大转变:
一、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到由技术管理为主的转变
安全生产的问题更多的是专业性、技术性的具体问题,不是靠开多少次会、发多少文件、处罚多少人等简单的行政手段就能解决的,而必须要应用现代的科技方法和严格的科技管理程序来解决。过去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用行政的方法来管理安全生产,而在技术管理方法方面却重视不够,不但没有有效地遏制各种事故的发生,而且也使安全生产科学理论和技术严重滞后,使我国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严重缺乏深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实现由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的转变
多年来,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更注重普遍性一般性的宏观管理,而大大忽视了具体行业具体单位的微观管理。要知道各种事故的发生虽然也有面上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点上的问题。各种事故的发生机理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只是在一般的原则性的问题上做文章,不去深入研究解决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具体问题,安全管理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因此,要把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放在生产现场。生产现场必须配备高水平的专业安全监管人员,而不是随便安排一个或几个不懂安全的人充数。要把最好的安全技术人才安排到一线去,给他们一定的高收入,当然他们也要承担一定的高责任风险。就如医生一样,不临床怎么看病?就如“高薪养廉”一样,高薪保安全。
三、实现由事故处理向事故预防的转变
现在,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多少精力来进行事故预防?光处理各类事故就应付不过来,根本就没有发挥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安监局只要设立一个事故处理专职部门就可以了或者把事故处理的职能剥离出去,要把主要精力用来进行监督管理,用来搞事故预防。
四、实现由突击检查向常规检查的转变
我们现在的安全检查模式是,一发生大的事故,就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安全检查跟着事故走。没有形成规范的安全检查模式。要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使安全检查成为一种常规的业务工作,作为安全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要严格规定安全检查的程序和要求,确定安全检查的连续性、科学性。安全检查是事故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发现日常工作中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与否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五、实现由领导检查向专家检查的转变
现在还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带队进行安全检查的领导的级别越高,就好像对安全工作越重视,安全检查的效果就越好。安全检查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不是人人都懂的。如果是一些根本不懂安全的人来检查,名曰检查,实则无异于参观,不想走形式也只能走形式。因此,要由安全专家带队或由领导带队专家为主的检查组来履行安全检查职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检查的作用。而且,安全检查人员要承担责任,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制度。当然,这种安全检查应该是有偿的,因为检查人员付出了劳动和承担了风险。
六、实现由间接监管向直接监管的转变
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起来了,但企业的生产一线的安全监管人员的数量和监管水平却没有多大提高。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不过是上级抓下级,层层发文件,而有多少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工人?这种间接监管隔靴搔痒的体制是不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多大推动作用的。不管是哪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该直接监管到企业,国家局监管中央所属企业,省级局监管省属企业,这样一级一级直接监管,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七、实现由企业责任向国家责任的转变
安全生产责任归根结底是国家责任,虽然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企业组织进行的,但保证每一个公民的身心健康的最终责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如果把责任全部推给企业,政府又不在法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使企业只有风险和责任,没有利益和实惠,是不能调动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性的,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侥幸心理和规避法律的行为也不会消除的。所以,在安全生产方面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八、实现由低投入管理向高投入管理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也上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追求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首要目标。安全生产投入也应该由过去的低投入转变到高投入。安全生产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做保证是根本不行的。安全资金投入应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多元投入,这是保证我们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成本。而且投入的比例应逐年增大。
九、实现由无形管理向产业管理的转变
现在,安全管理好像很虚无,不好抓。干好了显示不出来,出了事故又前功尽弃,什么毛病都来了。这就需要安全工作的产业化行业化。安全工作产业化行业化后就使安全管理由无形转化到了有形,各种安全工作的衡量标准也会随着安全产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而清晰起来。所以,大力培育和推进安全工作产业化和行业化是未来安全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实现由多元管理向单元管理的转变
还有一种怪现象。现在,安全生产好像是人人有责,可真正做起来又好像是人人无责。归根结底还是责任不明确。这就是现在的多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安全责任主要就应该由安全监管机构和安全监管人员负责,因为只有他们才懂安全。当然,这样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风险就大了,是不是就更不会有人做安全工作了呢?这就需要给安全监管人员更多的权利和更多的报酬。只要责任和权利、报酬相统一,是不怕没人做的。
当然,就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状况来看,需要转变的地方还很多,但以上十方面是比较主要的。观点很不成熟,希望安全同仁们进行讨论。

回答(2):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国内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技术应用,构建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第三方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综合各地区创新模式成果,目前国内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呈现“1+2+2+4+N”模式建设特点,即1个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线上线下2条管理线路;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家服务机构资源库2大数据资源库;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4个管理服务主体;以及覆盖安全生产管理事前、事后、事中的N个管理系统应用。


一、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依据国家《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对于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监管”的各项工作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区域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了各项新兴技术与创新管理机制应用,能够从多个维度赋能安全生产管理。


从技术角度层面来看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各类安全生产数据,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从机制应用层面来看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保险+信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应用的重要平台工具。


1.管理平台能够在技术手段支持下充分挖掘、利用安全生产主体的各类信用信息,发挥安全生产信用监管作用;

2.管理平台引入保险机构主体参与安全生产保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安全生产监管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加速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全覆盖,是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工具。


二、线上线下管理+企业信用信息与专家服务资源库


在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分为“线上线下”2条管理线路;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企业、保险公司与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4大主体;涉及“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家服务机构资源库”的相关数据分析与调用。


线上线下管理


“线上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与“线下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结合,将对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手段进行有效补充,同时打破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桎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


信用信息与服务资源库


在安全生产管理领域运用“信用管理机制”是各地区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一大亮点。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则为包括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追踪、信用风险评价、信用联合奖惩等各项信用管理机制应用提供底层系统建设支持。


同时,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传统的安全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之外,引入了保险机构、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两大全新主体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因此,完备的安全生产管理专家资源库或第三方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机构资源库,也成为新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N个管理系统应用


针对安全生产领域长期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各类管理服务问题,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创新研发各类系统应用,提供覆盖各类安全生产活动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服务。


事前

包括企业分类分级信用评价系统、企业生产风险评估系统、专家服务资源智能调度系统、安全生产电子台账管理系统、现场安全条件核查系统、安全生产培训系统、应急演练指导系统等。


过程

包括风险区域分级可视化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机械设备运行使用系统、人员在岗管理系统、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等。


事后

作业后操作数据复核系统、风险事故数据化追溯系统、安责险报险理赔系统等。



“1+2+2+4+N”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引入保险公司、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既是社会共治的模式创新,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