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特别是西汉以及唐宋元明清的历史?

2025-04-03 13:44:2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在当今的网络非常的多,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实用的不多。下面的方法出自个人的经验总结,也许算不上系统,至少可以算是技巧。
一,抓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历史的变革。中国从秦到清的变革主要有那些变革,第一个就是秦朝改封建为郡县,包括汉以后都是沿用这个制度到清。第二个大的变革就是汉武的独尊儒术。隋唐把贵族制度平民化,开科举考试之始。这个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明朝除去相权,组内阁。这个对明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记住这三个变革,并把这关系搞清晰,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很多了。
二,思因果,历史是变化的,要学会用变化的思维去考虑历史上的事件。这里举个例子,在汉代初期,做官是用的是举孝廉的方法来选官的,这个方法初用可以,到了后来,慢慢的官员就从太学生里选,这时书与知识成了资源被一些大家族垄断,再后来选官的人就会根据家族的势力来评选,所以到了东汉以后就把这个细分化变成以九品中正制。这就更有利于世族大家人员做官了,官员被世族独占了,当时所谓的“上品无寒门”,就是这个意思。搞得做官的都是世族出身成了贵族政治,造成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所以隋后就会有科举制度产生,这就是为了杜绝世族门阀垄断政治的变革。所以科举制度是唐以后到清的主要选官制度,也让中国的政治平民化。科举制度在唐宋是非常好的,到了明清后就变味了。变成了统治阶级专制的工具,所以明清的诗词与谈论明显没有宋唐开放。文人只能寄情于小说,而且多是志怪小说。这个就是因果,任何好的制度在最初是好的,到了后来加了不同时代的因素进去就变味了。然后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三,知盛衰,中国历史是一个久治必衰,久分必合,这样的轮回的历史。知盛衰就是明白,为什么会盛世,为什么会衰败。举例说明,汉初因为无为之治,并且实行低税收,所以会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为什么从盛世变得衰败,是因为汉武太喜欢讲排场,征用太多的民力,所以社会会衰败。这是中国历史的规律,知道了就对中国历史了解了一半。
四,记牛人,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牛人是必须要记住的。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朱无璋等等,这些人必须记住,要知道他们的主要事迹,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如秦始皇的,四个统一,影响深远,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影响整个封建社会。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北征匈奴。朱元璋的罢黜相权这些,都是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所以这些人是牛人。
五,补细节,知道了上面四点,就往这个框架里补充细节,除了牛人,还有小牛人,还有反对派。知道盛衰,就会明白做了什么制度会造成这样的。因果相思,何为因,何为果。这都是要补充进去的,反正就往框架里补充就可以了,这个要记忆。
六,对文化经济的思考。现在学历史必须重文化与经济,这个应该比战争重要。社会的发展,文化是基础,经济是支撑。战争是扩展的手段。
七,与世界历史对比。如果中国古代史想学得更好一些,要参考一下世界历史同时期的事件。

回答(2):

首先,要对历史事件有个概念,就是要宏观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个人觉得这是学历史最基本的方法。比如说唐朝历史吧,就算背不出大事件的具体年份,最起码得知道贞观之治在开元盛世之前。
在掌握了时间线后,就开始往时间线里填充大事件,比如说西汉吧,推恩令的颁布,汉武帝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按照时间顺序把时间排列一遍,大事件分布好后,再排入小事件,可能是感兴趣的东西,也可能是跟大事件相关联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都是有必然性的。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对历史的学习便上升到宏观的角度了,如果是为了应付高考等考试的话,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谨记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角度分析。

回答(3):

看中小学的历史书上的目录,就能了解一部分,再记一些他们朝代发生的大事。记住年代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