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学的发展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2024-11-08 09:08: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公元5世纪前后,由于西罗马帝国内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迅速走向解体。特别是由于地处北方的蛮族连续不断地多年南侵之后,西罗马帝国终于在公元476年被条顿族首领奥多阿克所灭亡,从此欧洲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并进入了封建制社会的发展阶段。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中期(12至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
晚期(15至17世纪)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就文学史的时间划分来看,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不包括上述最后一个阶段,因为他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回答(2):

外国文学研究在基督教神学和中世纪文学方面的准备都还比较薄弱,因而确实需要以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从中世纪欧洲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相互关联入手,对该时代的文学特征和神学信念进行双重的探讨。由此,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才能有比较实在的基础。同时,无论就中世纪欧洲文学进行译介还是研究,都应该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而有关问题的提出及其针对性,便也自然构成了可能的研究思路。
一、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性质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独特样式、由来和发展,注定要使相关讨论成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从“非国族化”
到“本土化”的特征  近代以来的文学史观念,大体上是以民族意识、民族语言和民族国家为内核,因而“国别”文学(或者“类别”文学)乃是文学史研究中的最普遍方法。

另一方面,“非国族化”的中世纪欧洲文学又始终是沿着“本土化”的方向进深。在罗马帝国崩溃、古代传统断裂、欧洲民族重组的过程中,基督教似乎只是在精神秩序方面取代了世俗的权威,却未曾有过统一文字的企图。相反,教会甚至以不同的形式鼓励传教士用各族俗语布道。基督教之所以能在欧洲立足、并且独为一尊,本身就得益于信仰传播方式的本土化。而统一的基督教信仰和不同的语言载体,或许从这时已经注定了西方世界“一体”而“多元”的基本格局。因此从“非国族化”到“本土化”的整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其实又是以语言为标志的族群意识和社会观念不断成熟、独立、最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发展史。其意味远不止限于狭义的文学研究。
三、中世纪欧洲文学与中世纪的美学和文学观念
包括西方的学术界本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对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视之为一片空白。
四、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资料依据与未来延伸
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通常会涉及英雄史诗、骑士叙事诗、民间传奇,以及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乔叟、维庸等中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但是除此之外,关于中世纪文化、神学、美学与文学批评的讨论,以及早期基督教文学、吟咏诗人、教会戏剧、俗语戏剧、民间诗歌、神秘主义文学等,对于中国读者可能是一块更大的阅读空白。
应该从中导引出三种相互关联的研究空间。
第一是神学诠释学的方向,即对“真”与“知”的追寻。
第二是神学伦理学的方向,即对“善”与“意”的界说。
第三则是上文谈及的神学美学之方向,也可以说是关于“美”与“情”的价值讨论。
从康德建立知、意、情的批判框架并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到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说及其对操作领域与意义领域、“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判别,以上三者始终是西方人文学的基本维度。将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扩及于此,并非要以中世纪的或者基督教的价值解决后现代处境中的精神危机,更不意味着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可以重新主宰当今的世界。但是要使中世纪欧洲文学研究对于当代经验显示意义,也许必须取道于上述三种人文学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