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年,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内(今光孝寺),又发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
印宗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听到后大感惊异,于是拜惠能为师,请授禅要。随后惠能到韶州宝林寺(今韶关曲江南华寺)住持,传法三十余载。713年,这位生于广东、长于广东的大师,在新州国恩寺走完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享年七十六岁。当年,其真身被请到宝林寺供奉起来,至今仍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惠能则以前所未有的革新精神,彻底否定了这种艰苦卓绝的累世修行,他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扩展资料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参考资料:六祖慧能 百度百科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出自《坛经》,是说禅宗六祖慧能的一个故事。
其实意思是这样的,风也动了,幡也动了,心也动了。风不吹,幡不动;幡动,有风。若离风与幡,则你心上怎么知道有动了这个现象;若离风与心,则感知不到现象,谁能够说幡动了;若离幡与心,则感知不到现象,但风真的存在,可是风吹向谁家,谁能够知道。
这是用,风幡和心来比喻。心指的是本性。这正如佛家说空,很多很多人误解为一切虚幻,都是空的,没有的,不存在的。
风动、幡动都是外尘境缘相,是生灭无常的幻相。修行人修行的是一颗清净心,当离一切相。若是起心动念去攀缘外尘境缘相,就是著相了,著相修行是外道法。是故六祖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指点修行人用错心了。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
若离风与幡则心凭么动,若离风与心则谁说幡动,若离幡与心则风吹向谁家?
悟者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故说心动,亦为悟语.见物相状者看物静相、动相,幡不静故说幡动,亦为通俗表相说.研究功用者,研究幡为何动,察知由风在吹,无风吹则不动故说风在动,亦为原因追究说.
风和番都是你的真心.注意:心不是心念的意思.是本性的意思.而本性即是遍满宇宙、所以宇宙内的东西都是本性之一. 仁者是对两位僧人的尊称,当时慧能身份还是在家行者.
体现的是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一曰幡动,为目力见之飘动的感受。一曰风动,是追究幡因何而动的思考。智者曰,非风非幡,实为凡夫困顿于现象,而求索答案于本心的修行行为,是化识为智得无分别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