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三镜是哪三镜。原话是什么

2025-03-26 16:59:5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唐太宗的“三镜”为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

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

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我经常使用这三个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错。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出处:《隋唐嘉话》

扩展资料:

魏徵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秘书监,为官做人忠心义胆、耿直坦荡、清正廉洁,遇事敢于“犯颜直谏”,经常上书和直面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和过错,为唐太宗所倚重和敬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正月,魏徵病逝,唐太宗悲痛至极,临朝叹曰: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并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徵为榜样,做到直言无隐,太宗以魏徵为镜,听魏徵陈谏,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

回答(2):

唐太宗的“三镜”为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我经常使用这三个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错。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唐太宗的人物生平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李世民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馆。李世民幼时聪明才智,高明的见解非常深远,面临关键大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当时人没有一个人能够估量他。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李世民响应招募去救援,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对云定兴道:“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促之间无人救援。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

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并将军队驻扎在崞县,突厥侦察骑兵飞马报告始毕可汗道:“隋朝大军已到。”由此突厥解围遁逃而去。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李渊进攻魏刀儿,深入贼人阵营中。李世民用精锐骑兵突围而进,弓箭所射,敌军溃散,在万众敌营之中救出李渊。恰逢步军赶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攻击,大破敌军。

回答(3):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回答(4):

禁烟,禁酒,禁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