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是强,mf是中强,ff是很强,fff是特强。
2、p是弱,mp是中弱,pp是很弱,ppp是特弱。
3、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4、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5、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6、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7、还原记号(ヰ)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扩展资料
1、全音符(semobreve / whole note) :没有符干和符尾的空心的白色音符叫“全音符”。它是音符家族的老大哥,其他音符的时值都比它短(倍全音符除外),而且要以它为准。依次分为两半。
2、二分音符(minim / half note):带有符干、没有符尾的白色音符叫“二分音符”,它只有全音符的一半长,等于全音符1/2的时值;
3、四分音符(crotchet / quarter note):带有符干、没有符尾的黑色音符叫“四分音符”。它比二分音符又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4的时值;
4、八分音符(quaver / eighth note):带有符干和1条符尾的黑色音符叫“八分音符”。它比四分音符还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8的时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符号
f是强,mf是中强,ff是很强,fff是特强。
p是弱,mp是中弱,pp是很弱,ppp是特弱。
类似大于号的是渐强,类似于小于号的是渐弱。
音乐最基本符号:附点音符、连音符、休止符、顿音(断音)、重音、切分音、上波音、连音线、延音线、圆滑线、换气记号、延长记号、反复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升降记号、强弱记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小节线、终止线。
音乐中的强弱力度表现
一、节拍中的力度
即每一种节拍中的基本强弱规律,我们在演奏、演唱时一定要遵循节拍中的强弱规律,而不能随意改动。试想如果将二拍子的乐曲唱成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那就会引起混乱。请参照相关章节。
二、节奏中的力度
即在每一拍(或每两拍、三拍)中的节奏类型所产生的不同的强弱规律。如一拍两音、一拍三音、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三连音……等等。请参照相关章节。
三、旋律中隐含的力度
一般来说,音调向上(上行)会产生激昂、高涨的情绪,随之带来力度的渐强变化;音调向下(下行)会产生低沉、消极的情绪,随之带来力度的渐弱的变化。我们要了解这种旋律进行中的特点,并在音乐的演奏、演唱中遵循这种规律,才能够有良好的乐感表现。
旋律中的乐句也隐含着力度的变化,一般来说,乐句常用的力度变化的形式是先渐强-然后渐弱,形成橄榄形。但也有先强后弱的'、先弱后强的、先渐弱-然后渐强的……这种变化一般都和乐句的节奏、节拍结构相一致的。所以在演奏、演唱之前要仔细分析乐谱中的结构,找出其中隐含的力度规律。
四、歌词中隐含的力度
这仅限于歌曲之中,就如同人们说话时有重点词语一样,歌词中也有需要强调的重点词,它一般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着意强调出来,在演唱中就要加重语气。而虚词(助词、语气词等)在句子中处于次要地位,就不要用过大的力度,而要有意地弱化处理。
强:强(f),中强(mf),很强(ff),特强(fff);
弱:弱(p),中弱(mp),很弱(pp),特弱(ppp)。
从谱上标有f或ff的地方开始,就要唱得强而有力。
要记住,乐谱里的强弱记号可以分为2种类型:
1,段落性强弱记号——如 ff ,f ,mf,mp,p,pp, 这些基本力度记号(缩写字母) 很少在一个小节内变换,一般用于乐句或乐段较长的音乐段落里,在未出现其他力度记号时,就要一直按前面所标记的力度演唱(奏)下去。
那个“大于”号是渐弱,也写成dim(diminuendo);“小于”号是渐强,也写成cresc(crescendo) ,这些也是基本的力度变化记号,常用于较长的音乐段落。这种符号的起止位置一般容易看出来。
2,临时性强弱记号——如 sf,fz,sfz , 以及重音记号(很短的横过来的v),特强记号(倒过来的v )。 这些记号只针对单独的那一个音,对于其他音符无效。
最后还需要注意一点:sf 、sfz(特强、突强)不等于 f ,它只是在音乐当时的力度等级上,提高一个等级。 例如,在p(弱)的乐句里遇到一个sf, 就用比弱高一个等级的力度mp(中弱)来唱(奏)这个音;在f(强)的乐句时遇到一个sf, 就用比强高一个等级的力度ff(很强)来唱(奏)这个音。否则音乐的对比就太夸张,很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