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2024-11-16 01:27: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处的南阳在当时是南阳郡,现在的南阳市在当时叫宛城,宛城在元朝改名为南阳县文人墨客从来度不会去研究地理也就造就后面的人误解,古隆中在当时归属南阳郡邓县,经历了几千年现在归属于襄阳市,在元朝以前争议几乎没有,且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十年内就有魏晋史学家习凿齿去调查并编写在他的书籍里面

亮家于南阳,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后续还有史学家陈寿也在书籍里面编写了都说在襄阳的古隆中隐居种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一群武将为了纪念诸葛亮建的祠堂,包括襄阳的也是祠堂,但是请记住隐居种地是在古隆中

八十年代南阳卧龙岗景区自已发行的对游客提供的宣传册,上面写着“刘备真正三顾茅庐地在湖北襄阳西附近的隆中”,南阳卧龙岗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还引用了清朝光绪年修编的《南阳县志》中“筑居以像之”的表述。

南阳卧龙车子街道办宣传画

河南省1976年出版的诸葛亮小传

198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并出版了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该志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该志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是新野县现存的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明嘉靖本《邓州志》“郡纪”该志书第三卷“帝纪”中介绍刘备生平时再次明确提到“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在明嘉靖年间,邓州地方志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地是今隆中,不是卧龙岗

国家1986年发布的通告是这么写的

南阳造谣说襄阳去公关的说法真是可笑~照他们这样说 襄阳干了以下的事

  1. 襄阳公关了中国史学界(先是史学界研究的三国志和汉晋春秋等历史书籍 教育部才在教科书出师表上备注今湖北襄阳)

  2. 2.又公关了教育部(教科书出师表上的备注今湖北襄阳 至今人教版9年级上册语文仍然可查) 

  3. 3.又公关了文化部(襄阳南阳同为第二批入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是两城的定义不同 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南阳:武侯祠 你别告诉我你分不清故居和祠堂的区别?)

  4. 4.公关了公关了南阳市委宣传部 南阳市人民出版社 南阳市印刷厂 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商~

  5. 5.80年代南阳卧龙岗景区自己发行的卧龙岗宣传册上也写着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 卧龙岗是后人建的祭祀场所 还引用了清代南阳地方志“筑居以像之的说法” 你南阳卧龙岗景区也是襄阳公关的?

  6. 6.同样80年代 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河南风物志》 同样也提到诸葛亮躬耕地在湖北襄樊 南阳武侯祠是纪念场所 所以你们还得造谣说襄阳公关了你们河南的省级人民出版社~

  7. 7.你们还得造谣说23楼的图 南阳市卧龙区车站街道的宣传画 那主任也被襄阳公关了~~这可是2017年的宣传画~~以上是政府单位或官方部门的权威说法接下来说非官方的民间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的认定8.老版《三国》(唐国强版)三顾茅庐一集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 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9..新版《三国》电视剧(陆毅演诸葛亮版)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 旁白对话反复几次提到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意义

    10.《大军师虎啸龙吟》电视剧 诸葛亮对

    话中 诸葛亮自己说:平定天下后要回隆中隐居 “隆中稻田,想已荒芜”11.新版《射雕英雄传》第27集中提及襄阳城历史名人 郭靖对话:“襄阳城从古到今,最了不起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耕田隐居的地方”

  1. 诸葛亮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隐居襄阳的水镜庄位于襄阳市南漳县城南。

  2. 2.诸葛亮交友:诸葛四友徐庶、崔洲平、孟建、石韬,其中徐庶与诸葛亮同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  

  3. 3.卧龙凤雏: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4. 4.诸葛亮大姐嫁入襄阳四大氏族蒯家蒯祺。

  5. 5.诸葛亮二姐嫁入襄阳四大家族的庞氏家族庞山民(庞统堂兄)。

  6. 6.诸葛亮娶妻为荆襄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以上 诸葛亮拜师求学 交友 亲属关系都是襄阳人或生活于襄阳周边 看他的生活交友圈也知道他的生活范围大概在哪??

  7. 南阳造假只记得造假诸葛亮本身 忘了他的周边亲朋好友 难道诸葛亮是孤身一人??按照百度地图直线距离南阳卧龙岗离襄阳城110公里,古隆中离襄阳城11公里,诸葛亮的叔叔活着的时候是是有身份的人,诸葛亮跟着叔叔住在襄阳,他叔叔死了然后他就跑去110公里以外的卧龙岗?没了叔叔的庇护他只能在襄阳附近的隆中种地,卧龙岗那边他举目无亲怎么种地隐居?诸葛亮的老丈人可是襄阳的富豪,啥的让他女儿跑去110公里以外卧龙岗?且三顾茅庐期间的卧龙岗是曹操的地盘,曹操的儿子死在那一块,你让刘备跑到卧龙岗去拜访诸葛亮?还Tm是3次

回答(2):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是汉朝的陪都,特别是东汉。当年刘秀起兵于南阳,南阳相当于现如今的直辖市。怎么现代人把诸葛亮自已的话都推翻了?襄阳在那时叫南郡!可不是南阳郡。南阳可从来没有被襄阳管过。当年岳飞在南阳卧龙岗武候祠里专门写了出师表。襄阳有吗!
问题补充: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赵均<金石林时地考>: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等
那为什么在后来会出现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了呢?宋元对峙时期,宋朝的官员已经不能到金人控制下的躬耕地南阳去拜谒诸葛亮了,只能到诸葛亮的留学之地隆中去拜谒。但岳飞除外,岳飞北伐中原,班师路过南阳武侯祠,曾在武侯祠内书写诸葛亮<出师表>以明志。其序为:“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否定了襄阳说。如<大元一统志>“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大明一统史>“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十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大清一统志>“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

回答(3):

是南阳。请看关于南阳的简介---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全市辖10县2区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90万。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百里奚、“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答(4):

“三请诸葛亮”。这个在南阳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的口头禅,起于何时,尚无法考证,但作为“智圣”,诸葛亮在南阳人的心目中,其光辉形象和事迹,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本篇作为认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古宛城)城西南七里的卧龙岗的结束语,笔者还想再说最后几句话。

一.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史史籍的记载是不一致的。

《史记。秦本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初置南阳郡”,注释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南郡(前278)比南阳郡早设立六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晋书·地理志》:“汉水以北为南阳郡”以及习凿齿的《隆阳耆旧记》卷三《山川。汉水》条中引《襄阳记》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汉习之”。

而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一书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包括以后引用和采用习凿齿这一说法的记载,如 陈寿的《三国志》卷五(涵芬楼影印《二十四史》转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记录同上。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49年一版,1978年第五版第二册,267页):“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卷《中古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乙编 综述 三国之鼎立》(第七册132页):“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卷《中古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丁编 传记》(第八册41页):“隐居在襄阳西北二十里的隆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1612页):“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 另外,《辞源》(商务印书馆)、《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均采用上述说法。这就充分说明,历史史籍的记载是不一致的。

二.南阳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到了清朝后期,南阳知府、湖北人顾嘉蘅,既表达了折中态度的“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又于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在其南阳知府任上,所书《修茸诸葛庵碑记》中写道:“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惜古碣无存。……诸葛大名不朽,古碣虽没又何憾焉?是为记”,留下碑碣石刻。亦可以认定,在顾知府的心目中,南阳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三. 历史事件不可割断来考证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还是在南阳,一直争论不休,《三顾桥》残碑的出土,也仅仅能作为考证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的旁证。主证缺失实物印证是一大遗憾。作为历史史籍,只引用和只采用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一书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来判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犹显证据不足。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时间延续,就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还是在南阳而言,如果能全面的分析史籍记载,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诸葛亮当年的躬耕地是在南阳(宛),不是在襄阳。这就叫做“众心归一”。

诸葛亮到底躬耕哪个南阳?

回答(5):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并非襄阳。
隆中在古代并非地名,而是对南阳宛城的地貌描绘。
《尔雅.释山》这一段原文是“上正,章。宛中,隆。山脊,冈。未及上,翠微。”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在释山篇章写道:“宛中——隆″。这就是卧龙岗在三国之前所拥有的名字:隆山;而隆中只是一个方位词。
有人结合《蜀记》中刘弘‘’登隆山而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推测:真正躬耕地在南阳隆山(卧龙岗)上面。
而襄阳的古隆中是孔明离世百年后由其粉丝、东晋襄阳名士习凿齿借用隆山名气“号曰”而成(张冠李戴),因为东晋习凿齿之前襄阳一带并无隆中这个地名。现在的隆中那时叫“阿头山”(阿,音e)。
 
隆中者:卧龙岗隆起于南阳盆地,卧龙岗中岗隆起,所以卧龙岗古代别称隆中。说到底,隆中只是卧龙岗小名,别名,化名而已。
所以,襄阳阿头山号称隆中,乃是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