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律记忆法
寻求和推导记忆对象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加以记忆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寻,找到了规律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记忆效果。因为规律是有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抓住共性,就能联系个性。
规律记忆法是一种高级的记忆方法,其最直接、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从而掌握一把可以解开许多难题的钥匙。
有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串数字:1627384950,让学生看一会儿后抹去,这时一位同学立即正确地回答出了这串数字,大家无不佩服他的记忆速度和精度。原来他抓住了其中的规律:奇数位依次为12345,偶数位依次为24680。
数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有几十个公式,有的学生抓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个根基推论,很轻松地记住了40多个公式。又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有36个诱导公式,懂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规律,就可以推导出各种情况,节省大量的精力。再如,现代汉语中构成句子的成分十分复杂,有人摸索它的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记住这个规律,就可很容易地划分句子成分,并且记住划分句子成分的诸多规定。
2.小插曲记忆法
利用与记忆对象相关的小插曲,以增加趣味提高兴趣、增强记忆的方法。
小插曲奇特有趣,令人难忘,把记忆对象和与之相关的插曲联系起来记,利于回忆,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有位教师在讲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时,一边第一第二地写提纲板书,一边掏手帕擦汗,但掏出来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引得大家哄笑不止。学生以这个插曲为媒介记忆,意外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有个教师正在讲生物的分类,恰巧一只麻雀飞进教室,而且被一个顽皮的学生抓住,虽然耽误了几分钟的上课时间,但这个小插曲却让学生一回忆生物分类的内容,就想到那只麻雀,结果这节课的内容记得十分深刻。
历史事件中常涉及到名人的一些轶闻趣事,联系这些小插曲记忆历史事件,会容易得多。
3.变换顺序记忆法
复习所记忆的内容时改变当初记忆过程中的顺序以巩固记忆的方法。此法多用于复习时。
复习很重要,没有记忆,复习可巩固记忆,如若复习方法不当,记忆率也无法提高。按记忆时的顺序复习是必要的,但有两个缺点:其一是开头和结尾的记忆较牢固,中间部分容易模糊不清;其二是按的顺序记忆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单调,缺少复习的兴趣。
变换顺序复习可以克服这两个缺点:所记忆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做开头和结尾,加深记忆;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复习起,或在改变顺序中获得兴趣可以获得复习的积极性。
如复习哲学原理就可以改变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的记忆顺序,以后边的部分为起点复习,每部分中的顺序也可改变,以获得牢固的记忆。
4.多角度重复练习记忆法
对学习记忆过的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用练习的方法重复用于巩固记忆的方法。
克服遗忘需要反复练习,但如果还象初次记忆时那样反复念,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不但效率不高,还会对大脑产生抑制。
采用多角度重复训练法,会因角度新颖而有新鲜感,增加复习的兴趣;会因从不同角度理解所记忆的内容,使记忆深刻,便于联想;还会因为经历多种练习实践增强能力,所以会收到常学常新、乐于复习、记忆效果良好的结果,克服因"炒剩饭"而造成的厌烦情绪。
如复习历史,可以从历史年代表、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评价等多角度做复习练习。又如复习外语单词,可以看英文背中文,背英文对照中文,也可以翻译包含这个单词的英文作品等。从多种角度重复练习,会使记忆的强度增加,也会使记忆持久。
5.读背结合记忆法
反复朗读和背诵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此法多用于记忆语文、外语两科材料的记忆。
朗读使口、眼、脑多种器官结合起来记忆,有较好的效果,但若不给以非背下不可的压力则容易懈怠。把朗读和背诵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朗读在记忆中的作用,又给记忆以有力的驱动,因而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心理学家吉思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被试者分成4组,分别用9分钟时间记住16个无意义的字母组合。a组以全部时间用于朗读;b组以3/5时间朗读, 2/5的时间背诵;c组以2/5时间朗读,3/5时间背诵;d组以1/5的时间朗读,4/5时间背诵。结果a组的记忆率只有35%,d组达74%。4小时后再检查各组的记忆,a组只剩下15%,d组剩下48%,其余两组介于二者之间。这个实验说明:朗读和背诵的时间比例最好为1:4,以用于朗读材料的时间的4部时间来背诵材料,有助于增强读背结合法的记忆效率。
1、间隔重复记忆法
平时学习中,自己辛苦地记下内容,但记忆却无法清楚地维持到考试之时,事后才懊悔地想着,如果反复多念个几次就好了。这样的经验,大家多少都曾有过吧。
我们在学习活动当中,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留住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只需要不断地排演、重复就可以做到。比较难的是将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有简单易行的办法,那就是间隔重复。研究表明短时间多重复几次比一次长时间记忆效果更好。熟练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间隔重复,这种方法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我们每个月要组织月考,其实也是学校在帮助学生进行间隔重复记忆。
所以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学会时不时的来重复记忆和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至于重复的频率,可以根据知识的难度和重要程度来设置。
2、比起死背,理解才是记忆的捷径
记忆力的增进,主要在于是否能正确理解事物,这一点可说是不变的大原则。
有位心理学者巴塞特,曾经以“本质层面的理解可以强固记忆”为主题,对历史课的学生们做实验的结果显示,有充分理解历史事实与意义的学生,比起理解程度较低、只知背诵史实的学生,其记忆情况是明显地更为优秀。这个实验也可以作为“理解有助于长期记忆”这一说法的佐证。
数学或物理学的公式也一样,如果能够自己推导证明出毕达哥拉斯定理,那一定可以确实地记住这个数学式。
觉得自己生来记性就差而想放弃之前,请再一次确认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努力地理解内容,看起来像是在绕远路,事实上却是通往记忆真正的“捷径”。
3、让记忆材料生动起来,才能记得又快又牢。
比如图像记忆、谐音记忆等。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能够帮助你把看似乏味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而且图像记忆相较于传统记忆,不过分受遗忘记忆曲线的制约,也就是说即便是不经常去复习,记忆保存的时间也会较长一些。
图像记忆的基本原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通过联想、编码等的方式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进行记忆。图像记忆的要领是图像必须精简、夸张、生动有趣。图像记忆的主要难度在于编码,即如何把需要记忆的文字内容转换为印象深刻的图像,之后还需要对图像进行联想等,把图像转为影像记忆。刚开始接触图像记忆法的人由于没有这种习惯,因此入门难度会大些,只能对特定的一些内容进行图像记忆。不过经过经常性的训练以后,大脑得到活化,想像和联想速度会明显加快。《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就有详细的编码记忆的原理、方法和练习,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学习学习。
如果单纯使用图像来记忆,工作量会非常庞大。因此在记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种方法来统筹规划,灵活的运用,这样才可以实现轻松记忆。
4、“容易记的”先开始,心情、效率最好
记忆也是一样,满满的材料堆在眼前,只怕连想去记的心情都难以产生。无论哪一个学科,一定有些看起来会比较容易记得住的内容。以数学来说,像是之前做过相似的题型,或是英文单字里音节较少的单字,找出这类容易掌握的素材,从这些先开始记忆。记住这些容易记的材料,之后顺势就能简单地突破其他障碍。
另外,即使只是从众多材料里选出好记的材料,在不知不觉间也会记下相当多的数量。到一定程度后回头看看,发现“已经记这么多了啊!”就会有种负担减轻的感觉,更能继续努力下去。抱着“还有这么多要记啊!”或“已经记这么多了啊!”的心情来记忆,两者间的效率肯定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