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探究教学中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2024-11-06 22:38: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逊克一中:王玉生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以来,总是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有的看不懂图,有的缺乏空间感,有的对知识的理解差。我也认真分析其原因,总结起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地理需要记忆,但仅仅依靠记忆来学习,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的,必须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和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地理思维能力低下原因
  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 学习过程中只重记忆、缺乏理解
  高中地理学科有这样的的特点:
  一、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涉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各有不同,具有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的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注重理解,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初中在地理教学上的不完善,而高中阶段对地理学习认识不足,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完全忽视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热力环流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冷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但没有涉及到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判断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如果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只看局部,不看全面,难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对象,大多是学生本来较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比如动物、植物、天气、矿产、工业、农业、城市等等。然而,这些较为熟悉的东西,学生却总是难于从整体上真正透彻地把握、理解并掌握、运用它。原因是对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学生往往只从局部小区域进行认识、了解,而不能把它放置到整个地理区域,从它的特点、分布、成因三个方面着手;而前面所说的学生“较为熟悉”,实际上只是针对表象而言的,并不包含分布和成因在内,所以才如此。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是首要任务。
  3、缺乏思维的逻辑性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只注重简单的知识记忆,往往忽略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班的学生而言,如何改变思维定势,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由简入难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季风气候,先树立季风概念,即一年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再建气候概念,即一个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两要素情况。那么,季风气候就是在一年内随风向的转变,气温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在学生掌握了季风气候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知识,学生学得明白掌握得扎实,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透彻,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讲解,使学生对有关季风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2、注重知识体系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许多知识难以运用,所以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 。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如光合作用,就要请教生物老师,有关太阳高度的问题,就要请教数学老师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
  3、 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对比别区或别图的地理事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掌握乡土地理的情况下再比较学习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如,在学完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比较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异同点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中,学生则能更好地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不仅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而且还发展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学会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各方面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 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图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
  又有利于抽象思维。 例如,我们在地图上读出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联想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总结出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读图和分析图的教学,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因此,必须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回答(2):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以来,总是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有的看不懂图,有的缺乏空间感,有的对知识的理解差。我也认真分析其原因,总结起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地理需要记忆,但仅仅依靠记忆来学习,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的,必须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和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地理思维能力低下原因
  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 学习过程中只重记忆、缺乏理解
  高中地理学科有这样的的特点:
  一、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涉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各有不同,具有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的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注重理解,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初中在地理教学上的不完善,而高中阶段对地理学习认识不足,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完全忽视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热力环流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冷却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但没有涉及到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判断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如果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只看局部,不看全面,难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对象,大多是学生本来较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比如动物、植物、天气、矿产、工业、农业、城市等等。然而,这些较为熟悉的东西,学生却总是难于从整体上真正透彻地把握、理解并掌握、运用它。原因是对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学生往往只从局部小区域进行认识、了解,而不能把它放置到整个地理区域,从它的特点、分布、成因三个方面着手;而前面所说的学生“较为熟悉”,实际上只是针对表象而言的,并不包含分布和成因在内,所以才如此。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是首要任务。
  3、缺乏思维的逻辑性 ,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只注重简单的知识记忆,往往忽略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班的学生而言,如何改变思维定势,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育规律,由简入难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头脑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季风气候,先树立季风概念,即一年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转变风向的风,再建气候概念,即一个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两要素情况。那么,季风气候就是在一年内随风向的转变,气温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在学生掌握了季风气候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知识,学生学得明白掌握得扎实,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透彻,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讲解,使学生对有关季风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2、注重知识体系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许多知识难以运用,所以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 。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如光合作用,就要请教生物老师,有关太阳高度的问题,就要请教数学老师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
  3、 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对比别区或别图的地理事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掌握乡土地理的情况下再比较学习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如,在学完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比较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异同点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中,学生则能更好地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不仅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而且还发展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学会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各方面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 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图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
  又有利于抽象思维。 例如,我们在地图上读出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联想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总结出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读图和分析图的教学,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因此,必须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只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