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应激综合征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最常发生于封闭式饲养或者肉联厂里饲养待宰的猪,肌肉发达的长白猪发病率最高。当前,世界各国都尽力改良品种,应用高能饲料,封闭式集约化饲养,使得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受到破坏,易于发生各种应激综合征。猪应激综合征在国内外都广泛出现,对养猪业和屠宰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应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猪户的关注。
猪应激综合征是猪遭受不良因素(激原)的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应答反应。死亡或屠宰后的猪肉苍白、柔软及水分渗出等特征性变化,此猪肉俗称白猪肉或水猪肉,其肉质低劣,营养性及适口性均差。本病在世界各地均广泛发生,我国各地亦均有发生,已日益受到重视。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英国Hall等的早期研究表明,应激易感猪的异常反应,是由染色质携带的不定性外显率和表现度的基因遗传的。研究还证实,猪应激综合征与体型和血型有关。应激敏感猪几乎都是体矮、腿短、肌肉丰满的卵圆形猪。杂交猪和某些血缘的瘦肉型纯种猪,如兰德瑞斯猪、皮特兰猪和波中猪等发生较多。我国江浙一带的长白猪、大白猪、杂种白猪、金华猪、太湖猪等发病较多,而苏北的黑猪发生较少。应激易感猪常常是由外界应激因素激发而发生的,这些应激因素包括驱赶、抓捕、运输、过热、兴奋、交配、惊吓、陌生、混群、拥挤、斗架、外伤和保定等。有些药物也可诱发本病,如某些吸入麻醉剂(氟烷、甲氧氟烷、氯仿、安氟醚、三氟乙基乙烯醚等)和某些去极化型肌松剂(如琥珀酸胆碱、氨酰胆碱等)常常成为本病的触发剂。
(1)临诊症状本病的发生有遭受应激的病史和遗传易感性。临诊上最初表现为肌纤维颤动,特别是尾快速颤抖。肌颤可发展为肌僵硬,使动物步履艰难,或卧地不动。白皮猪皮肤可出现白一阵红一阵的潮红现象,继之发展成紫绀色。心跳加快,体温迅速升高,临死前可达45℃。中期症状像休克或虚脱,如不予治疗,则80%以上的病猪可在20~90分钟内进入濒死期,死后几分钟就发生尸僵,肌肉温度很高。(2)病理变化本病死亡或急宰的猪中,大约有60%~70%在死亡半小时内肌肉呈现苍白、柔软、渗出水分增多,即白猪肉。反复发作而死亡的病猪,可能在腿肌和背肌出现深色而干硬的猪肉。肌肉组织学检查并无特异性,只见肌纤维横断面直径大小不一和玻璃样变性。(3)临诊病理学血液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均升高。乳酸含量可高达27.75~33.3毫摩尔/升,甚至47.18毫摩尔/升,正常值低于11.1毫摩尔/升。血液pH可从正常的7.4降至7以下,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的消耗增加,比正常多2~3倍。血糖升高。血清钾、磷和离子钙水平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4)类症鉴别应注意与猪的其他突然死亡加以区别,如热射病、产后低钙症、维生素E和硒缺乏引起的桑葚心及仔猪恶性口蹄疫等,可从病史、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特征,以及防治措施的效果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5)治疗猪群中如发现本病的早期征候,应立即移出应激环境,给予充分安静休息,用凉水浇洒皮肤,症状不严重者多可自愈。对皮肤已发生紫绀、肌肉已僵硬的重症病猪,则必须应用镇静剂、皮质激素、抗应激药以及抗酸药物。氯丙嗪,每千克体重1~2毫克,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抗应激作用。皮质激素、水杨酸钠、巴比妥钠、盐酸苯海拉明以及维生素C和抗生素等也可选用。为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6)预防根本的方法是从遗传育种上剔除易感猪。测试易感猪,通常用氟烷试验或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氟烷法是利用18~27千克体重的猪(7~11周龄),以6%氟烷吸入麻醉3分钟(吸入时每分钟加氧气1升作为载体),若试验猪出现肌肉僵硬,皮红发绀,气喘和体温升高等症状,可认为是应激易感猪。亦可结合麻醉前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进行判断,易感猪该酶活性较高,且应激时急骤升高。据国外报道,也可用血型鉴定的方法鉴别易感猪。
尽量减少应激因素,注意改善饲养管理,猪舍避免高温、潮湿和拥挤。在收购、运输、调拨、贮存猪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避免惊吓。育肥猪运到屠宰场,应让其充分休息,散发体温后屠宰。屠宰过程要快,胴体冷却也要快,以防产生劣质的白猪肉。在可能发生应激前,先给予镇静剂氮哌酮、氯丙嗪、安定、静松灵等及补充硒和维生素E,有助于降低本病的死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