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2024-12-01 01:08: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作为教师,我们应更多地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如何构建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的生活实际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1.借“生活经验”,学习知识,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许多术语,如:程序、操作系统、软件、文件夹等等。这些固有名词让学生难以记住,经常是“丈二和尚莫不着头”。
   请同学们打开“我的电脑”,打开“E盘”,找到某某文件。小朋友们一头雾水,纷纷地问:什么是“E盘”啊?什么是“文件”啊?真得孩子们对字母都不熟悉,别说是“硬盘”、“文件”这些固有名词了。怎么解释为妙呢?我就说电脑里面有一间大仓库,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房间,我发给大家的语文游戏就是一个文件,它有自己的名字,打开第三个房间可以把语文游戏找到。经过如此解释,孩子们明白了,经过几次练习,慢慢地告诉他们每个房间都有名字,分别是C盘、D盘和E盘,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个黄色的箱子,我们把语文游戏放在一个箱子里,把数学游戏放在一个箱子里,这些箱子就是我们说的文件夹,这些文件不就很容易地找到了吗?
   学会了在写字板中保存文件后,操作过程中,有部分小朋友说保存不进去,我发现他们在没有打开盘符的情况下保存文件,我就告诉他们:“房间的门都没打开,你怎么往里面放东西呀!”如此一来,小朋友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讲解“保存”和“打开”命令的区别时,我是这样告诉孩子们的,“保存”是我们今天刚刚完成的“新任务”,我们要把它保存好,“打开”是我们是打回以前工作的“旧任务”,继续完成工作。用“新”和“旧”两个字一对比,孩子们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区别所在,选错命令的情况也明显减少。
   2.创“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育家卡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使学生被这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键盘操作的知识学起来既枯燥又繁琐。字母键、数字键的位置学生要记忆,各种功能键的组合功能学生要掌握,容量之大学生不但不容易记忆,而且容易记混,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用更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学习键盘分区时,键盘指示灯功能的教学比较复杂,既要让学生知道每个指示灯所指示的不同键盘区域,又要让学生了解指示灯明、暗的不同状态所表示的该键盘区域输入的不同状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联系航海生活中灯塔指示大海中航行的船的实例创设情境,如键盘就像一个巨大的海洋,每个键区就像海洋中的一艘大船,每个键盘区域通过指示灯与人进行交流,就好像大海中指示航船的灯塔一样,这时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指示灯是怎样和人进行交流的呢?"。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入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建立了指示灯与各个键区之间的联系,又引发学生思考各键区怎样通过指示灯与人进行交流呢!渗透了人机交互的思想。各键区如何控制指示灯呢?点亮与熄灭指示灯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继续学习指示灯的功能埋下了主动探究的伏笔。可以看出生活情景的创设一下子让繁琐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
   3.采“生活实例”,培养意识
   很多时候,在使用教材时,发现里面的许多素材与生活相脱轨。于是,课堂上的教学变成了“义务劳动”,为教而教。老师教得毫无兴趣,学生也学而无味。课堂上一味地由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非常尴尬。因此需要打破这一僵局,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新内容。《神奇的仙女袋》一课,是让我们利用仙女袋里的材料来画画。当然如果按书本上的照样子画葫芦,有可能上得很轻松,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大的进展。一位老师别出心裁,让学生来当回设计师。孩子们都喜欢课文中那美丽的插图,羡慕这些插图的作者能做出这么好看的图片。该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金山画王里有这样的功能,“仙女袋”里的各种图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素材。借机,师示范《找风筝》一课的插图。再让孩子自己练练“给课文配插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他们顿时发现原来金山画王还可以这样使用啊!
   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现有素材,为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为课文配上插图,不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也得以验收。
   学生在学习完WORD的知识后,能够在课堂上制作出精美的电脑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