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去过五岳之后,其他的山不过如此,无需再看;而看过黄山之后,发现五岳也不过如此了。通过对比,表现出黄山的巍峨秀丽,集天下山水之大成。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他在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是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扩展资料: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
“五岳”是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出处: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扩展资料: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霞客
五岳归来不看山
译文:看过五岳之后,其他的山看来也就不过如此,不需在看了。
黄山归来不看岳
译文:去过黄山之后,才发现连五岳都不过如此了,黄山集天下山水之大成,看过黄山之后,也就没有什么期待了。
这句话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时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扩展资料: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霞客
从五岳回来之后,不用再去黄山了,因为五岳这五座山已经包括了黄山的风景
去过黄山之后就不用再去五岳了,因为黄山的风景包含了五岳的风景。我这么说你明白了吗?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东岳泰山
泰山又名东岳,有"五岳独尊"之称。海拔1545米,屹立于山东平原,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唐大诗人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华阴县境内,是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电影 《智取华山》即取材于这里的西峰--莲花峰, 峰顶有一块“斧劈石”,相传神话传说故事《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 华山山路奇险,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洛阳东南登封县境内,是五岳中的中岳,山势挺拔,层峦叠嶂,有很多名胜古迹。
中外闻名的少林寺就座落在这里,是佛教古刹,但多毁于战火。
南岳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自古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誉,位于湖南省中南部的衡山县,南岳还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北岳恒山
恒山,古时候就被公认为'塞北第一山',相传舜帝出巡时,见其山势雄伟挺拔,因此封它为'北岳'。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北部交界处,从东北向西南绵延五百里,山峦起伏重叠,昔人以'恒山如行'来概括它的气势。恒山东部连接太行山地,成为三晋大地天然的屏障,内长城在山上蜿蜒伸展,依次排列着宁武门、雁门关、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等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北宋杨家将曾经在这里镇守三关,于恒山修筑堡垒,至今遗迹尚存。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长、千曲枝虬、苍翠挺拔。
黄 山 松 黄山松原本为油松,只是由于黄山的自然条件产生了变异,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种。
莫看黄山松苍劲挺拔,秀态惊人,但它自下而上的环境却万分艰辛;许多奇松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体花岗岩的裂隙之中;因峭壁陡滑,雨水难留,为寻找水源,根部要不断潜入岩体深处有水的断层,所以根的长度往往超过树身数倍。此外,根部还要作这样艰苦的努力,将岩石中的氮、磷加以点点滴滴地吸收,并把其中肉色长石里的钾取为已有。就这样,黄山松居然活下来,扎扎稳稳地立足在坚固的岩石上,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
黄山巧石,灵幻奇巧,形像逼真,若静若动, 一步一景。
黄 山 怪 石 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云海,瑰丽壮观,聚散奔突,排山倒海,变幻无穷。
黄 山 云 海 黄山因山大峰高,谷深林密和雨水充沛等自然条件,一年四季均有云海可观。按山区云海形成的区域割分,有北海、西海、东海、天海、前海(即南海),故黄山又称“黄海”。黄山一年之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云蒸霞蔚之中。每当云海出现,波澜半阔,一望无边,千条深谷,万道山梁,一起淹没在云涛雪浪中,正像古诗中所描写的:“处处真成银色海,青青独峰高。”如果天将破晓,云海与日出兼而有之,那云海之上便金流银,使百里黄山更加辉煌。
黄山温泉,常流不息,水温适宜,可饮可浴, 治病健身。
黄 山 温 泉 黄山有泉15处,其中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位于黄山海拔850米紫云峰下的温泉,水质以含重炭酸为主.又名朱砂泉,无硫,自唐代开发以来,以享誉千年。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沐浴,须发尽黑,返老还童。 据科学测定,泉水终年温度在四十二摄氏度左右,清澈甘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阴离子和人体所需的铝、镁、钾、钠、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可饮、可浴、可医,对医治人体的消化、神经、心血管、风湿皮肤等病症和消除登山疲劳均有显著的疗效。“饱浴之忽饥,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开朗,劳浴之营味安和”,温泉、奇松、怪石、云海并称黄山四绝。 “五岳若与黄山比,犹欠灵砂一道泉”。一九七九年邓小平来黄山视察,沐浴温泉之后,兴然题道:“天下名泉”。
现黄山宾馆一侧建有温泉浴室和温泉游泳池。人字瀑、九龙瀑、桃花溪、翡翠池等都已开为著名景点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意思是:从五岳回来之后,不用再去黄山了,因为五岳这五座山已经包括了黄山的风景,去过黄山之后就不用再去五岳了,因为黄山的风景包含了五岳的风景。
这句话是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
黄山历史地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五绝”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奇景代表着江淮山河之美。
扩展资料
徐霞客与“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由来
明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万历年间的1616年二月与1618年九月两游黄山,写下了两篇《游黄山日记》,其中1616年的《游黄山日记》还入选为高中语文教材。
在《游黄山日记(前.后)》两篇中述“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对黄山的“一路奇景”赞叹不已,一路上留连于黄山“奇松、怪石、云海、冬雪”。
钱谦益曾作《徐霞客传》,在传记中曾专门记述徐霞客游黄山经历:“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评价徐霞客为古今记游第一,有感于徐霞客对黄山之美,亲游黄山,亦写了下著名的《黄山游记九篇》,一吐他对千古黄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饱满的笔墨,抒写了对黄山风物的切身感受,留连于黄山的泉水、云海、尤其是在绵延数百里,千峰万壑“无树不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奇松景观。
也正是徐霞客在黄山的这两次游历、登临黄山,才使徐霞客在遍尝海内外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对黄山优美山色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感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山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徐霞客与“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