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
关於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对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分成: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
*物质文化
是指人们所创造出来所使用的器物,工艺产物。它包括:小如筷子、刀和叉,大至摩天大厦与桥梁等。
社会学家对物质文化较有兴趣者为:设计创造该有形物的目的为何?为何大家竞相购买该物。以汽车而言,它即不好也不坏,其好坏全依使用者的需求而言。又如:现时有些青少年穿鼻环耳环,是为了参与流行风尚的动机。
*非物质文化
是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范。例如:结婚戒指是一种物质文化,但是结婚戒指的意义远远超过其物质层面,它代表著一种信仰、承诺、誓言、非物质文化深深包涵在其中。
一百多年前,英国学者泰勒(Edwrd B.Taylor,1832——1917)曾经给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现在社会学家对於文化的界定大与此相似。
*文化的特性
认识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对於正碓认识文化和文析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如下特性:
1、象徵性
文化的象徵性员指一切具体文化现象都只不过是一定文化类型的反映或象徵。
比如,石斧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和技术,因此,它是原始社会文化的象徵。又如,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象徵,相扑是日本文化的象徵等。
2、复合性
文化的复合性是指文化现象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文化现象的组合。
如:宗教活动,就包括了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宗教建筑、宗教组织等宗教文化现象。
3、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团体、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如民族文化有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
4、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指文化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
如文化具有了渗透性和扩散性、传递性和继承性、习得性。正因为文化具有以上的特性,文化才能为他人,后人所共享。
*文化要素
文化
规范
认知
物质
民德
民俗
制裁
禁忌
法律
价值
语言
信仰
正式
非正式
认知文化
语言
语言是社会成员互动的基本工具,透过语言社会成员可以学习到某个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经验.而社会成员也会透过语言来创造新的文化与想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信仰
信仰可说是关於社会或自然界本质的一些信念,这些信念通常无法用科学的知识与技术证明.只要人们相信并且接受这些信念,那麼它们就是真实的.例如相信上帝的存在就是一套宗教信仰,而人们一旦接受某种信念就很难改变,因为信仰牵涉到个人对外在世界的基本看法.信仰的存在对於社会成员在精神生活上有著非常重要的贡献,信仰提出对宇宙世界或未知环境的一些想法,让人类对於许多未知的事物有主观的了解.
规范文化
规范文化是指那些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标准.它告诉人们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违反社会上的规范将会受到处罚.规范文化包括规范(民俗,民德,法律与禁忌),制裁,价值观.规范乃是社会成员共同对他人行为,思考与想法的期待.
民俗
民俗简单的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的习惯与礼节,如乘公共汽要礼让老弱妇孺,或是握手时要用右手等.对不遵守民俗或会受到一些团体的压力,但并不会引起社群成员正式的惩罚,因民俗是社会或团体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例如:年轻人不尊重年长者,社会上只批评他无礼,但不会给予重罚.
民德
民德乃较民俗更具约束力的行为标准,违反民德会受到社会的处罚,因为这些违反者影响到整个社会之文化的存在.例如,通奸,同性恋在传统的社会里所不允许的.
法律
法律与民德的差别只是在於正式化程度的高而已;法律将民德的内容制度化与条文化,并且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解释,审制与惩罚的机构.使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互动方式都依据客观订定的标准规范来进行.例如:人们驾驶车辆或步行,必须遵守道路法典,违反法典的规定,则会罚款或起诉.因此,对违反社会规范中的法律关系所受惩罚最重.
价值观
价值观与规范不同之处在於价值观比较广泛而抽象的.例如,死刑是对还是错 同性恋是对还是错 婚前性行为是对还是错。这些问题都含有某些价值观的色彩,也许有些人会主张有死刑是对的,因为死刑对於谋杀的罪犯是适合的惩罚.但也有人强烈反对这种主张,他们认为政府无权取走任何一个人的性命.价值观代表基本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个人或整个社会所偏爱或反对的行为作风或结果.价值观带有道德的色彩,因为它包含著个体认为什麼是对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值得的等想法.
不同的社会皆有其构成的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如自由,民主,平等,秩序,安全,和谐和快乐等.这些是大家所追求的,含有浓厚的感情与期望.价值观是一套松散的体系,不同的价值观彼此之间可能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将西方的价值观融入中国价值体系中,冲突较为明显.价值观虽是大多社会成员所共享,但不一定代表所有成员都赞同的.主要的价值观通常都是统治阶级,既得利益团体的想法.
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态度与行为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有些人认为「个人成就」是很重要的价值观,他们通过良好的教育,辛勤的工作来达到目标.但也有人不愿辛勤的工作,而靠著偷,抢,骗等不法行为来累积财富.
价值观是行为追求的目标,规范是行为的准则.社会生活有赖人们共同遵守法规,风俗习惯及公共道德,其存在也以大家遵守与支持为其条件.
*文化多元性
文化的创造
累积与传递
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冲突
次文化
反文化
文化的自我中心
文化的创造
文化是社会成员彼此互动之后的产物,成员生活方式或观点改变的时候,文化的内容自然也随著改变.人类的创造力随著语言知识系统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展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例如:建筑技术的发展,使独楝单层的家居变成多层多伙大厦;而这种居住方式限制了邻居彼此的互动,使邻里的关系变得冷漠,缺乏人情味与互相帮助.
文化物质的生成与创新比较容易观察与了解,而文化的认知与规范的改变比较不容易察觉.因为规范,价值与信仰的改变常常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冲击.
例如:在美国堕胎合法化是女权运动者持续争取的目标,而笃信天主教与强调胎儿生存权利的人却极力反对堕胎合法.这两派人们不断透过传媒,街头示威与演讲来传递他们各自的理念.以便取得大众的支持而成为社会所接纳的观念与规范.直到70年代美国法院的判例才将堕胎合法化.这个例子足以说明社会的价值观与规范不断创新和改变.
文化的累积与传递
文化不断创造生成时,并不是忽略文化具有持续性.如果每一代人都要抛弃原有的文化,一切从头做起,并且自已也不把创造出来的文化积累和传递下去,那麼人类只会永远停留在制造石斧的原始阶段,不会有前途的.人类高於动物的地方,不仅在於她能创造文化,而且在於能将其创造的文化不断地积累起来,并通过各种途径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由此不断推进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由於文化能够不断地积累和传递,因此它具有极强的历史继承性.文化的传递并不是任何时代对以前的文化遗产都不无条地原封动地兼容并畜,而一定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并有选择地继承与吸收.因此任何文化遗产都不会无条件地原封不动地传递下去.
文化的融和
文化的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相互接受影响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於文化具有扩散,传播和渗透的功能,故两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必然会互相影响和渗透.
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有种「同化」现象.文化中的同化现象一般并不是指整个民族被同化,而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融进另一种文化之中的变化过程.如中国人移民到美国,日本人侈民到巴西等.在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同化就十分困难.移民本身一般不会被同化,通常只是她们的子女或再下一代子女才会被同化.许多文化差异大的移民群体都不会被完全被同化.如美国的大多数移民群体都保留她们原文化的基本的习俗和观念.
文化的冲突
文化冲突是栺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过程中,原有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矛盾与对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比如,当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文化中有不少东西与中国原有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金钱与道义,竞争与谦让等.这些互相对立的观念在接触中必然会发生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在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文化冲突的结果可以导致对外来文化的彻底拒绝或适应.例如,伊朗巴列维王朝推行全盘西化,遭到伊斯兰教的强列反对,结果伊斯兰教革命成功,西方文化被拒之门外.又如,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后,国营企业逐步走向股份制,集体企业走向个体企业,西方摇滚乐也由反对到接受的变化.
次文化
在同一社会裏不同的团体仍然有不同的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那些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异的文化称为「次文化」.如美国社会裏,黑人无论在语言,词句的运用,音乐嗜好,家庭组织等都与白人有所不同,所称谓「黑人文化」.又如,澳门土生葡人,他们有自已的语言,风俗习俗与澳门中国人的文化有差异,「土生文化」也是次文化的一种.
次文化的范围可广泛的包括像青少年次文化,同性恋次文化,回教次文化等.就一个社会来说,社会各种团体愈多其次文化的类型就愈多,对於不同的次文化,社会成员亦应加以尊重和保存,而不应该过份强调某种文化的优越性,而刻意扭曲与破坏社会各种团体的次文化.
反文化
反文化是次文化的一种,它的价值观,信仰或行为模式与主要文化是对立的,互相冲突的.例如美国60年代的青年运动,都是反抗现有文化规范或价值观为目标的次文化.
在一个社会裏,并没有一种文化永远是错的,都不被社会主要文化所接受,随著社会不同群体思想模式与权力关系的改变,某些曾被视为反文化的现象转而获得接纳,如同性恋次文化在一些西方社会受到承认就是一个例子.
文化的自我中心
在比较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区分文化的优劣往往极为自然的产生.尤其是某些在经济或科技高度发展的国家常被其物质方面的成就所朦蔽而认为其他文化是低等的,未开化的.这种用自已文化为标准去评价其他文化,并坚决的认为其他文化是不好的,这种邪恶的态度称为种族中心主义.狂妄自大的态度经常是造成人类社会重大灾难的原因之一,例如德国的纳粹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与白种人的沙文主义.文化自我中心缺乏对其化文化的认识,容忍与尊重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种强调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和不同文化透过众媒体,留学生或旅行的交流是必要的.尽量让不同社会的成员认识文化是相对的,没有一个文化是最好的,每个文化产生的条件各不相同,每个文化都有其对本土社会的贡献与价值,并不因为生活方式想法与我们不同就是不好,我们都应有包容与尊重其他文化的涵养.
*文化理论的解释
功能主义理论
冲突理论
生态学理论
物质条件生活论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文化对社会秩序维系的重要性,文化所扮演的功能就是让社会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而不致於产生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
一种特定的文化之所以产生,是由於它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如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在西方社会中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又如:旧中国社会里,女人小脚的文化,小脚女人代表一种美,是出嫁标准之一.因小脚女人易束缚在家裏,养育孩子,服待公婆与丈夫.因此按照这一种观念,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符合了社会某种需要的.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将文化体系视为一个冲突与矛盾的集合,文化体系内部的和谐只是暂时的,当不同构成要素的矛盾无法掩饰或压仰时, 社会的变迁随之产生.
冲突论者又认为文化是优势阶级与既得利益群体巩固其地位并控制大多数弱势团体的工具.透过文化的传递将统治者的价值观念,植根弱势团体成员的想法.如美国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一个家庭的贫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勤奋,只要他们努力工作,将会变成富有的家庭.把一切的成败都归诸於个人,对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各种歧视,教育机会的差别等都被忽略.这都是维护优势利益团体为主要著眼点.又如:我国在「文革」期间所推行的一些文化特性与当时领导层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分不开的.
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理论对文化的产生归结于环境的影响.生态学者认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特点及这些环境的变化而决定的.如在游牧狩猎的社,社会团体规模都很小,成员共同分享食物,社会成员的地位大多平等,仅有非正式的领导者.进入农业社会,由於食物,人口及财富的增加,社会的分工及社会阶层化,就产生了统治阶层和行为规范.
许多民族或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徵与她们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日本人的优患意识,团结精神等民族性格的形成,其原因之一,是因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孤岛.
生态学的论点的确提供对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一些解释,可是其解释的适用性与普遍性是有待商榷,因不是具有同样生态环境社会都发展出同样社会结构与文化.
物质条件生活论
物质生活条件论是马克思为代表解释文化现象,他们指出人们的观念随著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社会关系,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理论是分析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化特性形成的重要依据.如千百年来,中国人靠土地生存,靠小农生产方式维持自己的生计,如遇天灾人祸,兵荒马乱,便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因此,人们把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定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物质生活条件并不是决定文化特徵的唯一因素.因为政治,地理及生态环境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特徵的形成产生影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特徵的形成,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华文化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主要是在儒家思想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儒家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
一些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社会人格,它的主题是伦理道德.中国的人文思想是最富于人情的关系中,巧妙地取消人的独立性,把人变为道德工具.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是与善连在一起,凡符合道德原则的就是好的,而西方民族的价值判断是与真连在一起,只有符合真的原则才是好的.
学者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是向前看的,以个人为本位,追求物质利益,崇尚科学和民主.中国文化是注重现实的,注重社会问题,注重人与人之关系.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国民的基本面貌有下列的特徵:
1.因循守旧.
2.要面子,重形式.
3.伦理至上,恪守道德.
4.知足常乐,安於命运.
5.调和妥协,中庸之道.
6.重人情,讲宽容.
7.重家庭关系.
8.崇拜权力,惧怕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的优缺点,但我们不可简单取舍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片面夸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产生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倾向;片面夸大民族文化的消极面,则降低民族自信心,产生民族自卑感,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回答者:于科 - 举人 四级 12-22 16:19
你的回答很详尽。
而且也很符合我的需要。
但是我却不能引用。
因为你的文章里面没有表明:这些材料都是哪里找来的。
我在写书的时候可以引用。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虽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形成的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农业民族中产生的,因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容易产生大规模的聚居,对文字没有迫切的需要;而农业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兴修水利需要大量协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国家和奴隶制都产生于农业民族。有了大国家和奴隶制才能产生大批聚集的有闲阶级,他们发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从而产生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所有人类的活动,都可以叫作文化)。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个文化的定义。
对文化的一些观点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远没有人类发达。
文化的基础是象征符号。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人类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的传续下去。此外,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的分类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文化
尼罗河流域文化
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国文化
中世纪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近代文化
帝国主义文化
殖民地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后现代文化
发达国家文化
发展中国家文化
最不发达国家文化
未来文化
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
—最"小"的文化概念,常常作为"知识"的同义语出现在老百姓的口中。说某人"有文化",就是指他上过学,受过正规教育,识文断字,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等。在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中,与"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相并列的"有文化",也是这种最狭义的概念。――若从广义的层次说,"四有"都属于文化范畴;
——稍"小"些的文化概念,是一个行政操作性的概念——"文化工作",具体说就是归国家文化部所管的那些领域和部门。这里不仅不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而且也不包括科学、理论和教育等在内。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就多半指"文学"、"文艺"、"文物"等。显然,这是一种人为地划定的文化"工作"的范围。这种划定纯粹是出于工作的方便,并不表示对文化的严格科学界定;
——"中"档的"文化"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即指"精神文化",包括科学、理论、教育、文艺、政治、道德、宗教等,总之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人们通常所谈论的文化,多是指这个层面,所谓"文化人"也多半指在这些领域中的人。因此有人干脆主张:对文化只应作精神现象来理解。他们以毛泽东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等为根据加以论证。但这种论证似乎有些牵强。因为毛泽东的提法本身并未排除还有"作为物质形态的文化"和"作为制度形态的文化"等存在的可能。况且这种界定把"文化"和"社会意识形式"直接混同起来,就等于取消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分工。因此,在国内外学术界,仍有很多人主张一种"大"文化概念。
——"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它把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都纳入文化考察的视野,就等于把全部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形态,就等于宣布"凡是人的、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有文化问题,都是文化的范围!"
巴西和中国文化差异的四个方面可以集合在一起回答
宗教礼仪民俗 是一个答案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1.8亿天主教徒。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宗教情感也很强烈。
他们的礼仪奉行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混合风格,也就是伊比利亚风格,热情奔放洒脱散漫,
民俗也是融合南欧、非洲和本地风格,人非常开朗热情。感情外向爽朗天生乐观随性。不拘小节,但是在宗教上非常谨慎虔诚。
饮食上他们是融合了南欧和美洲的风格。注重口味色调,喜欢用咖喱胡椒等,比较喜欢面包,吃猪牛羊肉和奶制品。
这个原因比较多
地理人文
人种不同